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豉虫

豉虫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豉虫


豉虫

“豉虫”在《中药大辞典》

“豉虫”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豉虫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Chǐ Chónɡ

  【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

  【原形态】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毫米,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分为9节,色黑,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以捕取小虫为食。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

  【性味】《本草拾遗》:"消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豉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Chǐ Chónɡ

  【英文名】Weaver

  【别名】豉母虫

  【来源】药材基源: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

  【原形态】豉虫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空。

  资源分布: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有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蚀息肉;解毒。主息肉;恶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证类本草》:豉虫

    治疗疾病: 恶疮


    豉虫的功效 豉虫的用途 豉虫可以治疗 豉虫的用法 豉虫的用量 豉虫主要治疗 豉虫能够治疗的疾病 豉虫的用法 豉虫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糙叶水苎麻

      【出处】始载于《中国树木分类学》。   【拼音名】Cāo Yè Shuǐ Zhù Má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糙叶水苎麻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hmeria platyphylla D. Don var.scabrella(Roxb.)Weed.[
  • 赤楠

    “赤楠”在《中药大辞典》 “赤楠”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赤楠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Chì Nán   【别名】牛金子(《植物名实图考》),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中国经济植物志》),瓜子柴、
  • 茶子木花

      【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Chá Zǐ Mù Huā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花朵。冬季采收。   【化学成份】花瓣、花托、花蕊、子房等含槲皮素、杨梅树皮素、山柰酚的糖甙、芸香甙等。   【性味】《陆川本草》:"性寒,味苦,
  • 串铃草

      【拼音名】Chuàn Línɡ Cǎo   【别名】毛尖茶、野洋芋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串铃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秋后花萎谢后挖根,洗净,切片,晒
  • 刺糖

      【拼音名】Cì Tánɡ   【别名】刺蜜   【来源】豆科骆驼刺属植物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agi Desv.的分泌糖粒,其种子也入药。夏季将布或纸铺地下,用棍敲打,使糖粒落下即成;秋季采种子,晒干。   【性味】甘、酸,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