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牦牛角

牦牛角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牦牛角


牦牛角

“牦牛角”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牦牛角”在《中药大辞典》

“牦牛角”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牦牛角

  【拼音名】Máo Niú Jiǎo

  【别名】毛犀、牦牛、旄牛

  【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s L.],以角入药。

  【生境分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

  【性味】酸、咸,凉。

  【功能主治】清心,解热,镇静,镇痉。主治高热神昏,惊狂谵妄及热毒入血分、营分,斑疹,痈疡吐血,衄血等症

  【用法用量】0.6~1钱,水煎服或磨水冲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牦牛角

  【出处】《纲目》

  【拼音名】Máo Niú Jiǎo

  【来源】为牛科动物牦牛的角。

  【原形态】牦牛(《山海经》),又名:旄牛(《山海经》),犣牛(《尔推》),毛犀(《广志》),猫牛(《汉书》颜师古注),竹牛(《昨梦录》),毛牛(《水东日记》)。

  体形大而粗壮,成年雄兽长达3.6米,肩高可至1.6米,体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离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被毛暗褐色,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体侧、颈、腹、胸、尾部均具长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时,头部的毛色较灰,背部带棕红色。尾下垂至踵部。家养的牦牛体形较小,毛色或有变化。繁殖期在秋季,怀孕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者栖息于高山峻岭。能耐寒冷而畏热。常数十成群。分布青、藏高原。

  【性味】《纲目》:"酸咸,凉,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牦牛角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山经经》郭璞传:牦牛,牛属也,黑色,出西南。

  2.《本草纲目》:牦牛,出甘肃临洮及西南,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毛杂白色者,以茜染红色。《昨梦录》云,西夏竹牛,重数百斤,角甚长,而黄黑相间,制弓极劲,彼人

  【拼音名】Máo Niú Jiǎo

  【英文名】Yak horn

  【别名】牦牛、旄牛、犣牛、毛犀、猫牛、竹牛、毛牛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牦牛的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s grunnien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杀牦牛时锯下牛角,阴干或低温烘干。

  【原形态】牦牛,状如牛,体粗大,重在500kg以上,头及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肩部有突起这隆肉。体侧、颈、胸、腹、尾、颌、喉部均被下垂的长毛,尤以尾毛为甚。通体暗褐黑色,吻部、鼻部稍杂白以。四肢短粗;雄兽角大,而雌盖角小,角基略扁,二角分离甚远,角先向上,再向外,近末端复向内向上,角尖略向后弯。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青藏高原的荒凉之处,怕热而不畏冰雪。喜游荡,常数十成群,以高原山谷的粗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藏高原,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东至四川西北部,南达西藏境内。在青藏高原地区。牦牛已驯为家畜。

  【性味】味酸;咸;性凉

  【归经】心;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熄风。主高热惊痫;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不汤,15-30g。

  【各家论述】《本草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斑疹 高热 解热 惊痫 衄血 清心 热毒 痈疡 镇痉 镇静


牦牛角的功效 牦牛角的用途 牦牛角可以治疗 牦牛角的用法 牦牛角的用量 牦牛角主要治疗 牦牛角能够治疗的疾病 牦牛角的用法 牦牛角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木绣球茎

    “木绣球茎”在《中药大辞典》 “木绣球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木绣球茎   【出处】河南   【拼音名】Mù Xiù Qiú Jīnɡ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木绣球的茎。   【原形态】木绣球,又
  • 磨盘草子

    “磨盘草子”在《中药大辞典》 “磨盘草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磨盘草子   【出处】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Mó Pán Cǎo Zǐ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的种子。   【化学成份】种
  • 脉果漆

      【拼音名】Mài Guǒ Qī   【别名】泌脂藤、大飞天蜈蚣、退黄藤、肥力漆、红根叶、追风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利黄藤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gia sarmentosa (Lecte.)Hand.Mazz.[Phlebochiton sarm
  • 美丽风毛菊

    “美丽风毛菊”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美丽风毛菊”在《中药大辞典》 “美丽风毛菊”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美丽风毛菊   【拼音名】Měi Lì Fēnɡ Máo Jú   【别名】漏子多吾[藏名]
  • 木锥花

    “木锥花”在《中药大辞典》 “木锥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木锥花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拼音名】Mù Zhuī Huā   【别名】小齿锥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齿锥花的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