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槲皮

槲皮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槲皮


槲皮

“槲皮”在《中药大辞典》

“槲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槲皮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化学成份】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性味】《唐本草》:"味苦。"

  【功能主治】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附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

  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

  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槲皮

  【出处】出自《唐本草》;1.《本草图经》:槲若,木高文余,若,即叶也。与栋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

  2.《纲目》:槲樕,犹觳觫也。栗子绽县,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故曰槲撤也。朴樕者,婆婆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翻芃芃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樕,本此。其实木疆,故俗谓之栎僵子。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抱,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

  【拼音名】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槲白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dent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有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2-5mm。密被棕色绒毛;托轩线状披针形,长1.5cm;叶革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cm,宽6-20cm,先端渐钝,基部耳形或窄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状绒毛,老叶下面绒毛,侧脉4-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约4cm,轴密被浅黄色绒毛,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序长1-3cm,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2/3,连苞片径达4.5cm,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cm,张开或反卷,红棕色,被褐色丝毛,内面无毛;坚果卵形或宽卵形,直径1.2-1.5cm,高1.5-2.3cm,无毛,柱座高约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或与其他栎类、榉树、马尾松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份】槲皮含鞣质3.07%-14.44%,从中已分离得到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右旋儿茶清(catechin),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儿茶精-(4α→8)-儿茶精[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8)-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gallocatechin],没食子儿精-(4α→8)-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6)-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6)-catechin],3-O-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精-(4α→8)-儿茶精[3-O-galloylepigallocatechin-(4β→8)-catehin]。

  【性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涩肠;止血。主疮痈肿痛;溃破不敛;瘰疬;痔疮;痢疾;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或熬膏敷。

  【附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万》)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计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统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各家论述】1.《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2.《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3.《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经逢原》:槲皮

相关中药

  • 红升丹

      【拼音名】Hónɡ Shēnɡ Dān   【别名】五灵升药、大红升、大升丹、小金丹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银、火硝、白矾、朱砂、雄黄、皂矾制炼而成的红色氧化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布】红升丹主产于四川重庆、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吉林。其他地区
  • 鹤虱风

    “鹤虱风”在《中药大辞典》 “鹤虱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鹤虱风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Hè Shī Fēnɡ   【别名】野萝卜(《分类草药性》),山萝卜(《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伞形科
  • 虎尾草

      【拼音名】Hǔ Wěi Cǎo   【别名】水苏麻、沙虫药、荷麻根、大马鞭梢、大麻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香共菜的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eriocalys(Dunn)Hara[Plectranthus eriocalyx Dunn]
  • 海仙人掌

      【拼音名】Hǎi Xiān Rén Zhǎnɡ   【别名】刺棒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仙人常科动物海仙人掌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vernularia habereri Moroff   采收和储藏:在浅海底潮线的沙滩或泥沙滩中挖取,洗净鲜用或晾干。
  • 荭草

    “荭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荭草”在《中药大辞典》 “荭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荭草   【拼音名】Hónɡ Cǎo   【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地上部分。夏、秋割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