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栎叶槲蕨

栎叶槲蕨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栎叶槲蕨


栎叶槲蕨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拼音名】Lì Yè Hú Jué

  【别名】树上槲蕨、树骨碎补

  【来源】药材基源:为槲蕨科植物栎叶槲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naria quercifolia (L.)J.Smith[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用刀削去表皮鳞毛后,洗 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约150cm。根茎肉质,横生,粗约2cm,幼嫩顶部密被深棕色、披针形鳞片,顶呈钻形,基部阔卵形,盾状着生,边缘有细密的小齿。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坚硬,棕色,阔卵形,长达30cm,宽约25cm,基部心脏形而有耳,无柄,边缘深裂;裂片长圆状三角形,长2-5cm,宽1.5-5cm,先端钝圆,两面无毛,全缘;侧脉两面均隆起,上部的斜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或弧形,侧脉与横脉相连,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孢子叶薄革质,坚硬,两面无毛,长圆形,长达100cm,宽约40cm,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羽片阔披针形,长约20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稍扩大,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略斜向上;叶轴棕色,中脉禾秆色,基部下面有腺体,侧脉明显斜展,横脉在侧脉间构成5-6行斜四方形大网眼,网眼内的小脉结成许多小网眼。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在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每个大网眼内有2个,大小不等。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缘、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等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形。表面棕色,密生鳞片,鳞片卵圆形,具长钻头,有锯齿,基部质状着生。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下面有细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肾续骨,活血止血。。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腰膝痛;筋脉拘挛;肾虚耳鸣;牙痛;尿多;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海南植物志》:功效同槲蕨(骨碎补)。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补肾 耳鸣 活血止血 筋脉拘挛 祛风湿


栎叶槲蕨的功效 栎叶槲蕨的用途 栎叶槲蕨可以治疗 栎叶槲蕨的用法 栎叶槲蕨的用量 栎叶槲蕨主要治疗 栎叶槲蕨能够治疗的疾病 栎叶槲蕨的用法 栎叶槲蕨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雷公七

    “雷公七”在《中药大辞典》 “雷公七”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雷公七   【出处】《陕西中草药》   【拼音名】Léi Gōnɡ Qī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七筋菇的全株。夏季采收。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
  • 零余子

    “零余子”在《中药大辞典》 “零余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零余子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ínɡ Yú Zǐ   【别名】署预子(《本草拾遗》),薯蓣果(《江西草药》)。   【来源】为薯蓣
  • 藜茎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í Jīnɡ   【来源】为藜科植物藜的老茎。   【功能主治】《纲目》:"藜茎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   【摘录】《中药大辞典》
  • 龙船花茎叶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Lónɡ Chuán Huā Jīnɡ Yè   【来源】茜草科植物龙船花的茎叶,全年可采。   【化学成份】叶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卖子木后,粗捣,用酥炒,令酥尽为度,入用。每一两用酥二
  • 柳絮

    “柳絮”在《中药大辞典》 “柳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柳絮   【出处】《本经》   【拼音名】Liǔ Xù   【别名】柳实(《本经》),柳子(《别录》)。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   【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