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玳瑁肉

玳瑁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玳瑁肉


玳瑁肉

“玳瑁肉”在《中药大辞典》

“玳瑁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玳瑁肉

  【出处】《食性本草》

  【拼音名】Dài Mào Ròu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玳瑁肉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拼音名】Dài Mào Ròu

  【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原形态】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咳嗽痰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或煮食。

  【各家论述】《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痰 咳嗽 咳嗽痰多 利大小肠 行气 行气活血 月经不调 镇心 中风


玳瑁肉的功效 玳瑁肉的用途 玳瑁肉可以治疗 玳瑁肉的用法 玳瑁肉的用量 玳瑁肉主要治疗 玳瑁肉能够治疗的疾病 玳瑁肉的用法 玳瑁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等宽鳞毛蕨

      【拼音名】Děnɡ Kuān Lín Máo Jué   【别名】喀西鳞毛蕨   【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厚叶鳞毛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lepidopoda Hayata[D.khasiana(Clarke)Ching;D.nigra
  • 胆星

    “胆星”在《中药大辞典》 “胆星”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胆星   【出处】《纲目》   【拼音名】Dǎn Xīnɡ   【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   【来源】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制法】将生天南星放
  • 地茄子

    “地茄子”在《中药大辞典》 “地茄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地茄子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Dì Qié Zi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铜锤玉带草的果实。8~9月采。   【性味】《四川中药志
  • 堆莴苣

      【拼音名】Duī Wō Jù   【别名】铁麻、江维草、山活血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堆莴苣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ororia Miq.[Mycelis sororia (Miq.) Nakai;Lactuca diuersifolia
  • 大头艾纳香

      【别名】白花九里明、华艾纳香、管牙、东风草   【来源】菊科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 (Rand.) Chang et Tseng[B. pubigera (L.) Merr.],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