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竹叶椒

竹叶椒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竹叶椒


竹叶椒

“竹叶椒”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竹叶椒”在《中药大辞典》

“竹叶椒”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椒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别名】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广东]、野花椒[四川]

  【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Z. alatum Roxb.,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以根、树皮、叶、果实及种子入药。全年采根、树皮,秋季采果,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肠功能紊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果1~3钱,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水煎洗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竹叶椒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别名】狗花椒(《中国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广西中兽医药植》),野花椒(《杭州药植志》),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药物志》),山花椒、鸡椒(《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白总管、万花针(《江西草药》),岩椒(《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枝暗紫色,有对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3~9,对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为卵形,长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圆齿,纸质,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侧脉不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小,青绿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钻形;雄花具雄蕊6~8,药隔顶部有腺点1颗;雌蕊心皮2~4,通常1~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果皮薄。种子黑色,光泽,直径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叶椒根)、叶(竹叶椒叶)亦供药用,另洋专条。果皮在浙江、江苏、广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参见"花椒"条。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疏林、灌丛中及路旁。分布我国东南部和西南各地。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茎含木兰花碱0.02%、竹叶椒碱0.01%。

  【性味】辛,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②《江西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①《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服,每次0.5~1钱。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一至二钱,山姜根三钱。研末,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②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钱,黄酒送服。(《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叶椒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别名】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鸡椒、白总管、万花针、岩椒。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浆果皮晒干,除去种子备用。

  【原形态】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球形小分果1-2,直径4-5mm,顶端具细小喙尖,基都无末发育离生心皮,距基部约0.7mm处小果柄顶部具节,稍膨大。外表面红棕色至褐红色,稀疏散布明显凸出成瘤状的油腺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果柄被疏短毛。种子圆珠形,直径约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点,种脐圆形,种脊明显。果实成熟时珠柄与内果皮基部相连,果皮质较脆。气香,味麻而凉。以色红棕、味麻有凉感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果皮外方显着凹凸状。表皮细胞1列,有时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2列。中果皮宽广,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布油室5-6个,直径311-467μm,维管束12-15个。内果皮为2-5列,木化,厚壁细胞。表皮及下皮细胞内含众多无定形或颗粒状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0-40μm,并有少量方晶及圆形淀粉粒。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茎含木兰花碱0.02%、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0.01%。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小毒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研末,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龋齿洞中,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肚痛 感冒头痛 蛔虫病 蛔虫腹痛 解蛇毒 咳喘 皮肤瘙痒 龋齿 驱虫 散寒止痛 蛇毒 湿疮 吐泻 外用治跌打肿痛 脘腹冷痛 温中理气 痈肿疮毒

竹叶椒


竹叶椒的功效 竹叶椒的用途 竹叶椒可以治疗 竹叶椒的用法 竹叶椒的用量 竹叶椒主要治疗 竹叶椒能够治疗的疾病 竹叶椒的用法 竹叶椒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榛子花

      【拼音名】Zhēn Zi Huā   【来源】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榛和川榛及毛榛的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2.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
  • 紫荆木

    “紫荆木”在《中药大辞典》 “紫荆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紫荆木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Zǐ Jīnɡ Mù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木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
  • 紫花络石

    “紫花络石”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紫花络石”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花络石   【别名】掰掰果、牛角藤、车藤、藤杜仲[湖南]   【来源】夹竹桃科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 f.,以全株入药。
  • 猪鬃刚

    “猪鬃刚”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猪鬃刚”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鬃刚   【别名】白背铁线蕨、铁丝草、碎叶猪鬃草   【来源】蕨类铁线蕨科猪鬃刚Adiantum davidii Franch.,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湖北、
  • 柞木皮

    “柞木皮”在《中药大辞典》 “柞木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柞木皮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Zhà Mù Pí   【别名】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