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竹叶

竹叶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竹叶


竹叶

“竹叶”在《中药大辞典》

“竹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竹叶

  【出处】《别录》

  【拼音名】Zhú Yè

  【别名】淡竹叶(《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性味】甘淡,寒。

  ①《别录》:"味辛平,大寒。"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履巉岩本草》:"苦,甘,微寒,无毒。"

  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

  【归经】入心、肺、胆、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

  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

  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

  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附方】①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竹叶汤)

  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

  ④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叶粥)

  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竹叶汤)

  ⑥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淡竹叶汤)

  ⑦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医力简义》导赤散)

  ⑧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经效产宝》)

  ⑨治头疮乍发乍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叶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Zhú Yè

  【英文名】leaf of Henon Bamboo

  【别名】淡竹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采收和储藏:随时采鲜品入药。

  【原形态】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栽培】1.气候土壤:通常栽植于庭园。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都有栽培,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为佳。

  2.种植:幼竹移栽。对施肥及土壤要求不严,可密集种植,按行距40cm,株距30cm开穴,每穴可栽植3-5株。

  3.出苗后,经常除草,浇水。

  【性状】性状鉴别 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mm,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北面色较淡。气弱,味淡。

  【化学成份】叶含生物碱、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和鞣质、皂甙、还原糖、蛋白质、多糖与甙类、蒽醌、香豆精和萜类内酯化合物、甾体和叶绿素。还含18种元素:铝、钡、锆、钛、铅、锡、镓、锶、铁、锌、镁、钙、锰、镍、铜、银及硼和硅。

  【药理作用】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此外,还有增高血糖作用。

  【炮制】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性味】甘;淡;寒

  【归经】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热病烦渴;小儿惊癎;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注意】脾胃虚寒及便溏者禁用。

  【附方】1.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黄,脉象浮数。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象虚实数。3.清营汤(《温病条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主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数。4.清宫汤(《温病条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主治温病误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症见发热,神昏谵语等。5.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透疹解表,清泄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畅,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溲赤涩刺痛。7.竹叶汤(《金匮要略》),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8.三仁汤(《温病条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用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9.小蓟饮子(《济生方》),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下焦瘀热,而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舌红脉数。

  【各家论述】1.《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2.《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

  3.《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

  4.《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癎天吊。

  5.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6.《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7.《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癎。

  8.《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9.《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10.《本草经疏》: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11.《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12.《本草求真》:竹叶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癎等症,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神农本草经》:竹叶
  • 《雷公炮制药性解》:竹叶
  • 《千金翼方》:竹叶
  • 《新修本草》:竹叶
  • 《本草衍义》:竹叶
  • 《汤液本草》:竹叶
  • 《医学入门》:竹叶
  • 《本草乘雅半偈》:竹叶
  • 《证类本草》:竹叶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竹叶
  • 《名医别录》:竹叶
  • 《本草分经》:竹叶
  • 《本草分经》:竹叶
  • 《本草分经》:竹叶
  • 《本草害利》:竹叶
  • 《本草撮要》:竹叶
  • 《本草崇原》:竹叶
  • 《本草经解》:竹叶
  • 《本草经解》:竹叶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竹叶
  • 《药征续编》:竹叶
  • 《顾松园医镜》:竹叶
  • 《本草求真》:竹叶
  • 《本经逢原》:竹叶
  • 《本草从新》:竹叶

相关中药

  • 猪脂膏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Zhū Zhī Gāo   【别名】猪膏、猪脂(《金匮要略》),猪肪膏(《别录》),猪脂肪(《千金·食治》)。   【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脂肪油。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性味
  • 梓木

    “梓木”在《中药大辞典》 “梓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梓木   【出处】《握灵本草》   【拼音名】Zǐ Mù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木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 毡盖木耳

      【拼音名】Zhān Gài Mù ěr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耳科真菌植物毡盖木耳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uricularia mesenterica(Dicks.)Pers.      【原形态】子实体平伏或半平伏,常覆瓦状叠生,半圆形、贝壳形至不规则形,直
  • 泽泻

    “泽泻”在《中国药典》 “泽泻”在《中药大辞典》 “泽泻”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泽泻   【拼音名】Zé Xiè   【英文名】RHIZOMA ALISMATIS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
  • 樟脑

    “樟脑”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樟脑”在《中药大辞典》 “樟脑”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樟脑   【拼音名】Zhānɡ Nǎo   【来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