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文蛤肉

文蛤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文蛤肉


文蛤肉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Wén Há Ròu

  【英文名】Clam shell

  【别名】海蛤肉、蛤蜊肉

  【来源】药材基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取海蛤后,取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文蛤,贝壳呈三角卵圆形,质坚硬,壳长60-122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顶紧靠,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略呈三角形。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楯面卵圆形,宽大。韧带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顶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腹缘圆。壳皮有时磨损脱落,显出白色。壳内面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前侧齿2枚,1枚稍向腹面弯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顶央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2.青蛤,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腹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骨痕细长,呈半朋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状】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木品和青蛤 Cyclina sinensis(Gmelin)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化学成份】含碳酸钙、甲壳质等。

  【药理作用】文蛤组织的提取液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用酒煮一时,乘热捣细用;用酸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润燥止渴;软坚消肿。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60g。

  【附方】1、文蛤散《金匮要略》:渴欲饮水不止者。2、文蛤汤《金匮要略》:渴饮得水而贪饮者。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2.《本草汇言》: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软坚之药也。吴养元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凡病水湿痰饮,胶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气而为咳逆,滞于血而为胸痹者,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如气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书,论伤寒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以文蛤散主之。此药捣研成散,用沸汤调服数钱,能分利水湿之邪壅遏阳道,昔仲景用之,为因寒郁热,假此分利表间水气故耳。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剂。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者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不能胜实结之热矣。

  3.《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4.《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5.《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坠痰,软坚,止渴,收涩固济。

  6.《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盗汗 软坚 润燥 消渴 瘿瘤

文蛤肉


文蛤肉的功效 文蛤肉的用途 文蛤肉可以治疗 文蛤肉的用法 文蛤肉的用量 文蛤肉主要治疗 文蛤肉能够治疗的疾病 文蛤肉的用法 文蛤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乌柳

      【拼音名】Wū Liǔ   【别名】乌柳根、小红柳   【来源】杨柳科乌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以侧根及须根入药。   【生境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顺气。   
  • 豌豆七根

      【拼音名】Wān Dòu Qī Gēn   【别名】白三七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菱叶红景天Rhodiolahenryi(Diels)S.H.Fu[SedumhenryiDiels]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iola henryi(Diels)S.H
  • 瓦草

    “瓦草”在《中药大辞典》 “瓦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瓦草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Wǎ Cǎo   【别名】白前(《滇南本草》),滇白前(《植物名实图考》),金柴胡、大牛膝、九大牛(《云南中草药》),青骨藤(《云南中
  • 蜈蚣萍

    “蜈蚣萍”在《中药大辞典》 “蜈蚣萍”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蜈蚣萍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Wú Gōnɡ Pínɡ   【别名】麻藻(《群芳谱》),边箕萍(《纲目拾遗》),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
  • 歪脖子果

      【别名】大叶藤黄、戈吗啦、人面果   【来源】藤黄科歪脖子果Garcinia tinctoria (DC.) W. F. Wight,以茎、叶的浆汁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苦、酸,凉。   【功能主治】驱虫。主治蚂蝗(水蛭)入鼻   【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