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兔肉

兔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兔肉


兔肉

“兔肉”在《中药大辞典》

“兔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兔肉

  【出处】《别录》

  【拼音名】Tù Ròu

  【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占兔、东北兔、高原兔、华南兔、家兔等的肉。

  【原形态】①蒙古兔,又名:草原兔、跳猫。

  体形中等,长约45厘米,尾长约9厘米。体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面颊部,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臀部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冬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处。栖居地常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迁移。一般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农作物为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②东北兔,又名:草兔、山兔、黑兔子、山跳子。

  体形较大。耳较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短。头部和身体背面为棕黑色,由黑色长毛与浅棕色毛相间。两侧颜色较浅,黑色针毛较少。头部色较深,颈下黄棕色。尾背面黑灰色。腹面灰色。夏毛颜色较深。有时也出现全黑棕色的个体变异。

  主要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中,亦在平原、荒草地、河谷灌丛等地活动。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一定住所。白天栖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下,晚间出来活动觅食。主要以树皮、嫩枝、草本植物为食。分布东北地区。

  ③高原兔,又名:灰尾兔、长毛兔。

  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时显然超过鼻端。全身背部为暗黄灰色,毛细长而略带波纹。臀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部及眼圈周围色较淡。颈背呈浅棕灰色,颈腹部都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一般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中活动,吃植物性食料。分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④华南兔,又名:短耳兔,粗毛兔。

  体形较小。耳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亦短,不及后足之一半。四肢较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杂有黑色长的针毛。额脸部色较浅,鼻的两侧各有一浅色区,向后伸延直达耳基部。两烦处生有长的黑色针毛。耳廓边缘色较淡,耳端部无明显黑尖。腹部及四肢内侧为黄白色。四肢外侧为黄棕色。尾背面为黄棕褐色,尾腹面为淡黄色。

  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丛、杂草地、坟田等处。昼夜活动,无固定洞穴。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树苗和嫩叶为食,尤喜食麦苗、豆苗及蔬菜。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⑤家兔

  个体的变异很大。一般头部及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异,通常以纯白色者为多。耳尖无黑色。

  以蔬菜、谷类、果类及青草为食。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以上几种动物的皮毛(兔皮毛)、血(兔血)、骨(兔骨)、头骨(兔头骨)、脑(兔脑)、肝(兔肝)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凉。

  ①《别录》:"味辛,平,无毒。"

  ②《食疗本草》:"味酸,性冷。"

  ③《纲目》:"甘,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肝,大肠。"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治消渴羸皮,胃热呕吐,便血。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

  ②《千金·食治》:"止渴。"

  ③《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④《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⑤《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附方】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一只,剥去皮爪五脏等,以水一斗半煎使烂,骨肉相离,漉出骨肉,斟酌五升汁,便澄滤,令冷,渴即服之。(《海上集验方》)

  【各家论述】《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兔肉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唐本草》:兔膏,主耳聋。

  【拼音名】Tù Ròu

  【英文名】Hare as food, Rabbit as food

  【来源】药材基源:为兔科动物蒙东北兔、华南兔、家兔、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2.Lepus sinensis Gray3.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Gmelin)4.Lepus tolai Pallas5.Lepus oiostolus Hodgson

  采收和储藏:将兔杀死,取肉洗净,鲜用。

  【原形态】1.东北兔,体形较大,长44-48cm,重1.5-2.5kg。耳较短,向前折不达鼻端。后足略长于前足。尾短。其毛较粗。头、背部冬毛为浅棕黑色,毛基为黑灰色。夏毛色更深。耳前部棕黑色,后部棕黄色,边缘白色,耳尖黑色。后背部及臀部有较长的黑毛,隐邮斑点。腹部为纯白色秘。四肢为浅棕黄色。属背部黑色,下部污白色。

  2.华南兔,体形较小,体长34-44cm,重1-1.5kg。耳长6.5-8.2cm。尾短,不及后足长之半,长4-5.7cm。被毛短粗且硬。。头部、背部沙黄棕色或棕黑色。毛基淡黑灰色,绒毛毛端棕黄色。长形针毛的亚洲部有一显着的棕色环,毛尖黑色。耳前边缘毛较长,耳尖和后缘的毛较短。颈部有一黄色区域。下体赭黄或淡黄白色。足、尾背部与背色相似。

  3.家兔,个体变异较大。一般头部、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化,通常以纯白色为多,耳尖无黑色。

  4.蒙古兔,体形中等,长约45cm,尾长约9cm,体重在2kg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臂部为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科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5.高原兔,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显着超过鼻端。全身背为暗灰色,毛细长面略带波纹。臂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及眼周色较淡。颈背呈浅灰棕色,颈腹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海拔300-9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之处。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固定住所,白天多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旁,晚上出来活动觅食。吃树皮、嫩枝及草本植物等。

  2.多栖息于山地丘陵的稀树灌丛、杂草丛、墓地或农田附近多利用现存洞穴居住,洞口比较光滑,附近有成堆粪便。昼夜均有活动。以青草、树苗和细嫩枝呀为食,尤喜青苗、豆苗和疏菜。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地,并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适移。常无固定的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为食。

  5.一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活动,吃植物性食料。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等地。

  5.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补中;凉血解毒。主胃热消渴;反胃吐食;肠热便秘;肠风便血;湿热痹;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50-150g。

  【注意】1.《本草经集注》:“妊娠不可食,令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面发黄;合獭肉食之,令人病遁尸。”2.《本草拾遗》:“久食弱阳,令人色痿;与姜同食,令人心痛。”3.《食疗本草》:“八月到十月其肉酒炙吃,与丹石人甚相宜。大都绝人血脉,损房事,令人痿黄。”又“二月食之伤神。”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2.《名医别录》:主补中益气。

  3.《千金·食治》:止渴。

  4.《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5.《本草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6.《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减肥新法与技巧》:兔肉
  • 《饮膳正要》:兔肉
  • 《饮食须知》:兔肉
  • 《医学入门》:兔肉
  • 《本草求真》:兔肉

相关中药

  • 通骨消茎叶

      【拼音名】Tōnɡ Gǔ Xiāo Jīnɡ Yè   【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大花老鸦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unbergia grandiflo-ra (Roxb.ex Rottll.) Rox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 土良姜

    “土良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土良姜”在《中药大辞典》 “土良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良姜   【拼音名】Tǔ Liánɡ Jiānɡ   【别名】白草果、草果药、野姜、良姜   【来源】为姜科姜花属植物
  • 菟丝子

    “菟丝子”在《中国药典》 “菟丝子”在《中药大辞典》 “菟丝子”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菟丝子   【拼音名】Tú Sī Zǐ   【英文名】SEMEN CUSCUTAE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
  • 土丹参

      【拼音名】Tǔ Dān Sh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荞麦地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杂质,晒干。   【原形态】荞麦地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茎四
  • 桃花

    “桃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桃花”在《中药大辞典》 “桃花”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花   【拼音名】Táo Huā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的花。春季开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