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柿子

柿子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柿子


柿子

“柿子”在《中药大辞典》

“柿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子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拼音名】Shì Zi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化学成份】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鲜柿子含碘49.7毫克%。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性味】甘涩,寒。

  ①《别录》:"味甘,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涩,无毒。"

  ③《本草衍义》:"性凉。"

  【归经】入心、肺、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肠三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渴。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

  ①《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②《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③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

  ④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⑤《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①《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②《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附方】①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柿未成熟时,捣取汁,冲服。(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饼二至三个内服。(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辩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无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显效66例(34%),好转51例(26.2%),无效6例,总有效率96.7%。据观察,本品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祛痰强于镇咳。但注射时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后则疼痛轻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子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图说》。

  1.《本草拾遗》: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

  2.《日用本草》:柿,水藏者性冷,盐藏者有毒。

  3.《纲目》: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日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醂柿。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醂,藏柿也,水收盐渍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尽,着器

  【拼音名】Shì Zi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化学成份】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鲜柿子含碘49.7mg%。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性味】甘;涩;性凉

  【归经】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生津;解毒。主咳嗽;吐血;热渴;口疮;热痢;便血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1.《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2.《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3.《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2.《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3.《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4.《干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5. 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6.《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7.《嘉佑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饮食须知》:柿子
  • 《药性切用》:柿子

相关中药

  • 水甘草

    “水甘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甘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甘草   【来源】夹竹桃科水甘草Amsonia sinensis Tsiang et P. T. Li,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浙江、安徽。   【性味】甘,凉
  • 四孢蘑菇

      【别名】原野蘑菇、蘑菇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四孢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春、夏、秋三季雨后,产生在旷野、庭园、牧场及有机肥料堆积场所。分布于河北、山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四川、云南。
  • 三点金草

      【别名】三脚虎、六月雪[福建、广东]、纱帽草、斑鸠窝[云南]、品字草、三点桃、哮灵草   【来源】豆科山绿豆属植物三点金草Desmodium triflorum (L.) DC.,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微辛,温。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
  • 四念癀

    “四念癀”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四念癀”在《中药大辞典》 “四念癀”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四念癀   【拼音名】Sì Niàn Huánɡ   【别名】龙吐珠、琉璃繁缕   【来源】报春花科
  • 山黄麻叶

      【拼音名】Shān Huánɡ Má Yè   【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山黄麻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a oricntalis (L.)B1.[Celtis ori-entali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小乔木,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