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山黄豆藤

山黄豆藤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山黄豆藤


山黄豆藤

“山黄豆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山黄豆藤”在《中药大辞典》

“山黄豆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

  【拼音名】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别名】螃蟹眼睛

  【来源】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或根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解热。主治小儿肺热咳嗽,各种惊风

  【用法用量】小儿1~3钱,宜注意。成人0.5~1两。

  【注意】多用可使人声哑,切宜注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黄豆藤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别名】螃蟹眼睛(《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与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侧生小叶卵形,长3-7.5厘米,宽1.5~4.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均渐尖,叶脉基部3出,叶片被柔毛,上面稀疏,下面较密,并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黄色,长8~11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雄蕊10,2体,花药一式;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有胚珠2枚。荚果红紫色,短矩形、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竹林中及山路旁。

  【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涩,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苦,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

  ②《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黄豆藤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Rhombicleaf Rhynchosia

  【别名】螃蟹眼睛、古眼风、三叶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菱叶鹿藿 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或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近菱状卵形,长4-10cm,宽2-5cm,叶脉由基部3出,叶片两面被柔毛,并有腺点;侧生小叶偏卵形,长3-7.5cm,宽1.5-4.5cm。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冠黄色,长8-11mm;花萼钟状,5裂;雄蕊10,二体,花药1室;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胚珠2。荚果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红紫色,被短柔毛。种子2颗。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中及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定惊解毒。主风热感冒;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心悸;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2.《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风 定惊 风热感冒 风热咳嗽 高热 解热 惊风 祛风清热 乳痈 小儿高热 小儿惊风 心悸


山黄豆藤的功效 山黄豆藤的用途 山黄豆藤可以治疗 山黄豆藤的用法 山黄豆藤的用量 山黄豆藤主要治疗 山黄豆藤能够治疗的疾病 山黄豆藤的用法 山黄豆藤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桑鳸

      【出处】汪颖《食物本草》   【拼音名】Sānɡ Hù   【别名】桑扈(《诗经》),青雀、窃脂(陆玑《诗疏》),蜡嘴雀、蜡嘴(《纲目》)。   【来源】为雀科动物黑头蜡嘴雀的肉。   【原形态】体长20余厘米。嘴厚而强,呈短而粗的圆锥形;色黄,先端黑。虹膜褐
  • 虱子草

      【拼音名】Shī Zi Cǎo   【别名】山麻黄、蛇咬药、千垂鸟、蛇皮草、臭虫草、膈蚤七、麝香草   【来源】芸香科虱子草Psilopeganum sinense Hemsl.,以全草、根入药。   【生境分布】湖北、四川。   【化学成份】叶、果含挥发油。  
  • 蛇床子

    “蛇床子”在《中国药典》 “蛇床子”在《中药大辞典》 “蛇床子”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蛇床子   【拼音名】Shé Chuánɡ Zǐ   【英文名】FRUCTUS CNIDII   【别名】野茴香、野胡萝卜
  • 山菠萝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Shān Bō Luó Gēn   【别名】山芋头(《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鳞茎。夏、秋采挖鳞茎。   【原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高约1米以上。具鳞茎。茎直立不分枝,圆柱形,中空。根出叶大
  • 石面枇杷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Shí Miàn Pí Pá   【英文名】dictyoneura Paraboea   【别名】大还魂、吊气还魂、山枇杷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网脉旋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ab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