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铺地蜈蚣

铺地蜈蚣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铺地蜈蚣


铺地蜈蚣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Pū Dì Wú Gōnɡ

  【别名】筋骨草、小伸筋、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水杉(《植物学大辞典》),狗仔草(《广州植物志》),狮子草、龙须草、舒筋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土木胶、猫子藤(《福建民间草药》),石子藤、青筋草、松筋草(《广西中兽医药植》),收鸡草(《陆川本草》),蜈蚣草、山毛柏(《南宁市药物志》),凤凰伸筋(《江西中药》),鹿角草(《闽南民间草药》),伸筋草(《淅扛民间草药》),立筋草(《四川中药志》),寸金草、寸寸草(《重庆草药》),合金草(《湖南药物志》),龙角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的全草。7~9月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30~50厘米或更长。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2~3毫米,全缘,通常向上弯曲。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矩圆形或圆柱形,长8~20毫米,带黄色,常下垂;孢子叶覆瓦状排列,阔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长睫毛;孢子囊圆形,生于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有网纹。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

  【性状】干燥茎叶,全像呈黄绿色。茎圆形,长约8~9厘米,具有缴棱线,分枝较多。茎上生有淡棕色圆形之根,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之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类、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药理作用】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性味】甘,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温,无毒。"

  ③《重庆草药》:"微苦带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

  ④《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

  ⑤《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

  ⑥《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

  ⑦《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调和筋骨:伸筋草茎叶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虚痨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遗精:铺地蜈蚣一两,公猪小肚-个(去浊洗净)。和水适量,炖二小时服。日服一次。连服三至五次。(《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吐血:铺地蜈蚣一两。捣烂,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肝炎,黄疸: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煎服,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红糖半两。加水煎服,一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蛇缠疮:伸筋草焙干研粉,加麻油、冰片调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⑦治小便不利、梦遗失精:鲜铺地蜗蜈蚣一两,鲜海金沙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备注】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本品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治疗疾病: 大便下血 盗汗 跌打扭伤 风湿关节痛 风湿麻木 风疹 妇女经闭 关节痛 黄疽 火伤 火烫伤 火眼 煎水洗 经闭 麻木 麻疹 扭伤 衄血 清肝 祛风湿 祛湿 祛瘀 祛瘀生新 烧存性 舒筋活络 舒筋络 胃寒痛 下血 荨麻疹 镇咳


铺地蜈蚣的功效 铺地蜈蚣的用途 铺地蜈蚣可以治疗 铺地蜈蚣的用法 铺地蜈蚣的用量 铺地蜈蚣主要治疗 铺地蜈蚣能够治疗的疾病 铺地蜈蚣的用法 铺地蜈蚣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皮袋香

      【出处】本品以皮袋香之名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皮袋香一名山枝子,生云南山中。树高数尺,叶长寸半许,本小末奓,深绿厚硬。春发紫苞,苞坼蓇葖,洁白如玉,微似玉兰而小。开花五出,细腻有光,黄蕊茸茸,中吐绿须一缕,质既缟洁,香尤清馝。薝卜对此,色香俱粗。山人担以入市,以为瓶供。"根据以上详细
  • 爬藤榕

    “爬藤榕”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爬藤榕”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爬藤榕   【拼音名】Pá Ténɡ Rónɡ   【别名】长叶铁牛入石、小号牛奶仔   【来源】桑科爬藤榕Ficus martinii
  • 蒲黄滓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Pú Huánɡ Zǐ   【别名】蒲萼   【来源】系蒲黄筛选后剩下的花蕊、毛茸等杂质。   【功能主治】炒用,甚涩肠,止泻血及血痢   【用法用量】内服:作散剂,每服1~2钱。   【摘录】《中药
  • 爬地卷柏

      【拼音名】Pá Dì Juǎn Bǎi   【别名】小过山龙、蔓出卷柏   【来源】蕨类卷柏科爬地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 Franch.,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河北、山东、陕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
  • 苹果

    “苹果”在《中药大辞典》 “苹果”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苹果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Pínɡ Guǒ   【别名】柰(《说文》),频婆(《广志》),柰子(《千金·食治》),平波(《饮膳正要》),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