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密陀僧

密陀僧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密陀僧


密陀僧

“密陀僧”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密陀僧”在《中药大辞典》

“密陀僧”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密陀僧

  【拼音名】Mì Tuó Sēnɡ

  【别名】炉底、陀僧、金陀僧

  【来源】天然的矿产密陀僧(Lithargite)很稀少,呈橘黄色小片或土状粉末,其成分为PbO,系由方铅矿氧化而成。药用品多用铅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氧化铅。

  【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亦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气无。

  【炮制】将铅熔融,用铁棍在溶铅中旋转几次,部分溶铅粘附在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溶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密陀僧),在放入溶铅中转几次,取出再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至密陀僧积聚至约重十几斤时,将其打下即得。

  【性味】咸、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敛疮。用于湿疹,疥,癣,腋下狐臭,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熬膏贴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密陀僧

  【出处】《纲目》

  【拼音名】Mì Tuó Sēnɡ

  【别名】蜜陀僧(《雷公炮炙论》),没多僧(《唐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生境分布】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制法】以往取白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化学成份】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炮制】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注意】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巯》:"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附方】①治鼠疮巳破;初起遍生(身)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臁)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殊砂各一钱,蜜五钱。除蜜、蜡,研细末听用。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入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鼠疮未破者,长(常)以帛绢按之,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良朋汇集》陀僧丸)

  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寿域神方》)

  ③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普济方》陀僧散)

  ⑤治湿疹: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中华皮肤科杂志》(1):44,1966)

  ⑥治脚丫湿烂: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洞天奥旨》陀僧散)

  ⑦治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一方加蛇床子末。(《纲目》)

  ⑧治腋下狐臭:㈠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濒湖集简方》)㈡密陀僧(研细末)一份,生大蒜头(去皮)三份。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浙江中医杂志》9(4):154,1966)

  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每服一钱,以醋茶调下,日三服。(《圣惠方》)

  ⑩治消渴饮水:密陀僧二两。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余居士选奇方》神效丸)

  【各家论述】①《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②《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人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酐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密陀僧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本草图经》:密陀僧《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波斯国。今岭南、闽中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大火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

  2.《本草别说》:今考市中所货密陀僧,乃是用小瓷瓶实铅丹煅成者

  【拼音名】Mì Tuó Sēnɡ

  【英文名】Lithargite

  【别名】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蜜陀僧

  【来源】药材基源:为粗制氧化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ena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解事不行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方铅矿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并常含银。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

  资源分布:中国方铅矿产地很多,其中以甘肃厂坝、青海锡铁山、湖南水口山、广东凡口、云南金顶等地最着名。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化学成份】主要含氧化铅(PbO);尚含少量砂石、金属铅、二氧化铅(PbO2)等夹杂物。以及微量铅、锑、铁、钙、镁等。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1:3的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饱子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鉴别】(1)本品易溶于硝酸,通入硫化氢得黑色沉淀。

  (2)加热到300-450℃时,氧化为红色的四氧化三铅,温度再高,又得氧化铅。

  (3)取本品粉末约0.5g,加入10ml稀硝酸,即成为乳黄色液体,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色结晶。(检查铅盐)②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即生成黄色沉淀。此沉淀溶解于2mol/L氢氧化钠试液,不溶解于2mol/L氢氧化铵液或2mol/L稀硝酸试液。(检查铅盐)

  【炮制】以往取自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研为细粉。《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收敛;防腐;解毒;。主疮疡溃烂久不收收敛;口疮;疥癣;狐臭;汗斑;(黑干)黯;酒皶鼻;烧烫伤;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注意】体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附方】①治鼠疮已破;初起遍生(身)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臁)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 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朱砂各一钱,蜜五钱。除蜜、蜡,研细末听用。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人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鼠疮未破者,长(常)以帛绢按之,巳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 (《良朋汇集》陀僧丸)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 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寿域神方》)②治血风臁疮: 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孙天仁集效方》)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普济方》陀僧散)⑤治湿疹: 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中华皮肤科杂志》(1):44,1966〕⑥治脚丫湿烂: 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洞天奥旨》陀僧散)⑦治阴汗湿痒: 密陀僧末敷之。一方加蛇床子末。(《纲目》)⑧治腋下狐臭:一、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濒湖集简方》)二、密陀僧(研细末)一份,生大蒜头(去皮)三份。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浙江中医杂志》9(4):154,1966〕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每服一钱, 以醋茶调下, 日三服。(《圣惠方》)⑩治消渴饮水: 密陀僧二两。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余居士选奇方》神效丸)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GAN,面膏药用之。

  2.《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3.《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4.《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5.《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6.《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7.《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方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8.《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入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GAN也。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纲目》:密陀僧
  • 《雷公炮炙论》:密陀僧
  • 《雷公炮制药性解》:密陀僧
  • 《千金翼方》:密陀僧
  • 《新修本草》:密陀僧
  • 《本草衍义》:密陀僧
  • 《本草备要》:密陀僧
  • 《冯氏锦囊秘录》:密陀僧
  • 《医学入门》:密陀僧
  • 《本草图经》:密陀僧
  • 《证类本草》:密陀僧
  • 《得配本草》:密陀僧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密陀僧
  • 《本草分经》:密陀僧
  • 《本草择要纲目》:密陀僧
  • 《外科全生集》:密陀僧
  • 《药性切用》:密陀僧
  • 《本草便读》:密陀僧
  • 《本草求真》:密陀僧
  • 《本经逢原》:密陀僧
  • 《本草从新》:密陀僧

相关中药

  • 麻鱼肉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Má Yú Ròu   【英文名】cheilo-fish gallbladder   【别名】麻鱼、麻花鱼、重唇花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 麦刺藤叶

    “麦刺藤叶”在《中药大辞典》 “麦刺藤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麦刺藤叶   【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拼音名】Mài Cì Ténɡ Yè   【别名】鸡勾札   【来
  • 米油

    “米油”在《中药大辞典》 “米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米油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Mǐ Yóu   【别名】粥油(《重庆堂随笔》)。   【来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性味】
  • 米饭花

      【拼音名】Mǐ Fàn Huā   【别名】董拉把[侗族语]   【来源】杜鹃花科米饭花Vaccinium sprengelii (Don)Sleumer,以果入药。   【生境分布】贵州。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消肿。治全身浮肿
  • 麻蕡

    “麻蕡”在《中药大辞典》 “麻蕡”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麻蕡   【出处】《本经》   【拼音名】Má Fén   【别名】麻勃(《本经》),麻蓝、青羊、青葛(《吴普本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幼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