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龙骨

龙骨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龙骨


龙骨

“龙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龙骨”在《中药大辞典》

“龙骨”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骨

  【拼音名】Lónɡ Gǔ

  【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性状】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与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牙白色,夹有蓝灰色及棕红色花纹,深浅粗细不同,略似大理石的条纹,表面平滑,偶有小裂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2)龙骨:形似兽骨而较粗大,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蜂窝状小孔。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

  【炮制】煅龙骨:将刷净的龙骨,放坩锅内或其它容器中煅至红透,取出晾凉,碾碎即可。

  【性味】甘、涩,平。

  【功能主治】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外用治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3~8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龙骨

  【出处】《本经》

  【拼音名】Lónɡ Gǔ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化学成份】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炮制】龙骨:刷净泥土,打碎。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涩。"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肝、肾、大肠经。

  ①《纲目》:"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肠脱。"

  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②《药性论》:"忌鱼。"

  【附方】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③治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⑤治产后虚汗不止:龙骨一两,麻黄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集验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⑧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上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梅师集验方》)

  ⑨治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活人心统》)

  ⑩治白浊:糯米饭(晒干)四两,赤石脂(炒令焦黄)、龙骨(煅,别研)、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儿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龙骨丸)

  ⑾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龙骨研细。吹入鼻耳中。凡衄者并吹。(《梅师集验方》)

  ⑿治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五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千金方》)

  ⒀治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博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⒁治金疮出血:龙骨一两(五色紧者),诃子一两,白石脂半两,苧麻叶半两(系五月采来阴干者)。上为细末。水调服之。(《普济方》神仙止血散)

  ⒂治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子大。紫苏、木瓜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全幼心鉴》)

  ⒃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九(《肘后方》)

  ⒄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姚和众)

  ⒅治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亦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末药。(《本草汇言》)

  ⒆治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小儿脐疮久不差:龙骨煅。细研为末,敷之。(《圣惠方》)

  (21)治淋巴结结核(适应于干酪化者,或结核破溃者):煅龙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将已炼好的猪油溶化,投入药末,搅拌成糊状,贮存备用。先将病灶清除干净,再用上药膏制成的油纱布条填塞创面。每日换药一次。开始时脓汁增多,一般3~4天后创面干净。连续应用1~2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治汤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分,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每隔一日换药一次。(《中医杂志》(4):212,1957)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龙骨

  【出处】出自1.《本经》。

  2.《吴普本草》:龙骨,色青白者善。

  3.《雷公炮炙论》: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4.《别录》: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

  5.陶弘景:龙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胫,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

  【拼音名】Lónɡ Gǔ

  【英文名】Drgonsbones, Fossilizid, Drgon's Bone

  【来源】药材基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atite;Calcite

  采收和储藏: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原形态】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

  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隐晶质,依古代生物骨骼产出。疏松集合体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状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带油脂状,土状光泽或瓷状光泽。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

  2.方解石 参见“方解石”条。

  【生境分布】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1)龙骨 又称白龙骨(《别录》)。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2)五花龙骨 又称五色龙骨(《广利方》)。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红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以体较轻、质酥脆、分层、有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为纤维状或粒状个体,依生物结构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环带状分布。粒径近0.1mm的个别晶体无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级;平行消光;负延性。方解石呈粒状,具明显双折射。干涉色高级白。与雏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约1%。

  【化学成份】龙骨主要含有碳酸钙(CaCO3)及磷酸钙[Ca3(PO4)2],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药理作用】促进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兴奋作用。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2g,滴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泡沸停止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中和后,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滤液1ml,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浅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在氨试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检查磷酸盐)③取滤液1ml,加钼酸铵试液与硝酸后,加热即发生黄色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检查磷酸盐)(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磷灰石3.45(3),2.80(8),2.23(3);方解石3.84(1),3.33(3),3.02(10)。由此表明龙骨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组成。

  【炮制】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

  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甘涩;平;无毒

  【归经】心;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

  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阴,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

  5.《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坛,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6.《本草经百种录》: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7.《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8.《本草经读》: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

  9.《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坚结也。徐(大椿)氏议论极精微,所谓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10.《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11.《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12.《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13.《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14.《珍珠囊》:固大肠脱。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神农本草经》:龙骨
  • 《雷公炮炙论》:龙骨
  • 《雷公炮制药性解》:龙骨
  • 《千金翼方》:龙骨
  • 《中药炮制》:龙骨
  • 《本草经集注》:龙骨
  • 《新修本草》:龙骨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龙骨
  • 《吴普本草》:龙骨
  • 《本草衍义》:龙骨
  • 《汤液本草》:龙骨
  • 《本草备要》:龙骨
  • 《本草蒙筌》:龙骨
  • 《冯氏锦囊秘录》:龙骨
  • 《医学入门》:龙骨
  • 《本草乘雅半偈》:龙骨
  • 《本草图经》:龙骨
  • 《证类本草》:龙骨
  • 《得配本草》:龙骨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龙骨
  • 《名医别录》:龙骨
  • 《本草分经》:龙骨
  • 《本草分经》:龙骨
  • 《本草分经》:龙骨
  • 《本草分经》:龙骨
  • 《本草择要纲目》:龙骨
  • 《本草害利》:龙骨
  • 《本草撮要》:龙骨
  • 《外科全生集》:龙骨
  • 《药性切用》:龙骨
  • 《本草思辨录》:龙骨
  • 《本草崇原》:龙骨
  • 《本草便读》:龙骨
  • 《本草经解》:龙骨
  • 《药征》:龙骨
  • 《顾松园医镜》:龙骨
  • 《本草求真》:龙骨
  • 《本经逢原》:龙骨
  • 《本草从新》:龙骨

相关中药

  • 凉三七

      【拼音名】Liánɡ Sān Qī   【别名】路党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洱源土桔梗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lene delamyi Franch.[Me-landrium delanayi(Franch.)Hand.-Mazz.;Lychnis de
  • 六蛾戏珠

      【别名】挂苦绣球   【来源】虎耳草科六蛾戏珠Hydrangea xanthoneura Diels,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陕西、甘肃、云南。   【化学成份】含有对羟基苯甲酸(ρ-hydro-xybenzo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nic
  • 兰屿肉豆蔻

      【拼音名】Lán Yǔ Ròu Dòu Kòu   【来源】药材基源:为肉豆蔻科植物台湾肉豆蔻的种仁和假种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stica cagayanensin Merr.   采收和储藏:种仁:12月翌年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皮,剥去假种皮,烘干。假种皮:取
  • 鹿角芦荟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象鼻草”,云:“生云南,一名象鼻莲。初生如舌,厚润有刺,两叶对生,高可尺余,边微内翁,外叶冬瘁,内叶即生,栽之盆玩,喜阴畏暵,盖即与仙人掌相类……产大理者,夏发茎,开小尖瓣黄花如穗。”根据所述及其附图,与百合科大芦荟相符。   【
  • 芦竹根

    “芦竹根”在《中药大辞典》 “芦竹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芦竹根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Lú Zhú Gēn   【别名】芦荻头(《岭南采药录》),楼梯杆(《四川中药志》)。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