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狼把草

狼把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狼把草


狼把草

“狼把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狼把草”在《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狼把草

  【拼音名】Lánɡ Bǎ Cǎo

  【别名】豆渣菜、郎耶菜

  【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的全草。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敛汗。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肺结核盗汗,闭经;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鲜草绞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狼把草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ánɡ Bǎ Cǎo

  【别名】乌阶(《尔雅》),乌杷(《尔雅》郭璞注),郎耶草(《本草拾遗》),小鬼叉(《东北药植志》),豆渣草(《四川中药志》),针包草,引线包(《杭州药植志》),大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全草。夏、秋间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厘米,有时可达90厘米;由基部分枝,无毛。叶对生,茎顶部的叶小,有时不分裂,茎中、下部的叶片羽状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稀近卵形,基部楔形,稀近圆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疏生不整齐大锯齿,顶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叶柄有翼。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扁球形;总苞片2列,内列披针形,干膜质,与头状花序等长或稍短,外列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比头状花序长,叶状;花皆为管状,黄色;柱头2裂。瘦果扁平,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4.5~9毫米,直径约1.5~2.2毫米,边缘有倒生小刺,两面中央各只一条纵肋,两侧上端各有一向上的刺,刺上有细小的逆刺。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沟渠及浅水滩,亦生于路边荒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份】干草含挥发油(0.11%)、鞣质(2.01%),木犀草素、本犀草素-7-葡萄糖甙等黄酮类。叶含维生素C约160毫克%。果实含油23.78%。

  【药理作用】全草浸剂予动物注射,有镇静、降压及轻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内服可利尿、发汗。

  【性味】苦甘,平。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

  ③《闽东本草》:"性平,味苦甘。"

  【功能主治】治气管炎,肺结核,咽喉炎,扁桃体炎,痢疾,丹毒,癣疮。

  ①《本草拾遗》:"主亦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煮服之。"

  ②《本草图经》;"主疗血痢。"

  ③《纲目》:"治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者,捣末掺之。"

  ④《闽东本草》:"养阴益肺,清热解毒。治咳嗽喘息,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研末成捣汁。外用:研末撒或捣汁涂。

  【附方】①治气管炎,肺结核:鲜狼把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鲜狼把草三至四两,加鲜橄榄六个,或马兰鲜根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咽喉肿痛:鲜狼把草五钱至一两。加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④治血痢:狼把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鸡子许,和之调令匀,空腹顿服之。若无生者,但收取苗阴干,捣为散,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盏服。(《本草图经》)

  ⑤治湿疹:鲜狼把草叶捣烂绞汁涂抹。(《福建中草药》)

  ⑥治癣:狼把草叶研末,醋调涂。(《福建中草药》)

  【备注】本品与其同属植物三叶鬼针草在四川地区均称为"豆渣草",并同等使用。三叶鬼针草在广东、广西为草药"金盏银盘"的主要品种,参见"金盏银盘"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中药学》:狼把草

相关中药

  • 老虎耳根

      【拼音名】Láo Hǔ ěr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植物中华锥花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mphostemma chinense Oliv.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中华锥花,多年生草本,高24-80cm。茎直立,上部四棱形
  • 露兜竻花

    “露兜竻花”在《中药大辞典》 “露兜竻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露兜竻花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Lù Dōu Lè Huā   【别名】路头花(《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霹兜树科
  • 椋子木

    “椋子木”在《中药大辞典》 “椋子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椋子木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Liánɡ Zǐ Mù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心材。   【原形态】椋子木,又名:椋、梾(《
  • 鸬鹚骨

    “鸬鹚骨”在《中药大辞典》 “鸬鹚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鸬鹚骨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Lú Cí Gǔ   【来源】为鸬鹚科动物鸬鹚的骨。   【功能主治】陶弘景:"主鱼鲠。&
  • 莲子草

      【拼音名】Lián Zǐ Cǎo   【别名】虾钳菜、节节花、水牛膝、鲎脚菜   【来源】苋科虾钳菜属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的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   【性味】微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