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兰花参

兰花参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兰花参


兰花参

“兰花参”在《中药大辞典》

“兰花参”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兰花参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Lán Huā Shēn

  【别名】土参(《滇南本草》),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质问本草》),娃儿草、乳浆草(《植物名汇》),蓝花参、蓝花草(《滇南本草图谱》),拐棍参(《滇南本草》整理本),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四川中药志》),鼓捶草(《重庆草药》),金线草、天蓬草、葫芦草(《闽东本草》),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贵州民间药物》),寒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兰花参的根或带根全草。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直根较粗壮,甚长,侧根较多,淡黄色。茎细弱,直立或甸甸。叶互生,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疏生浅锯齿,基部延长,两面疏生细毛,无柄。花单生枝顶,淡蓝色;花梗细长;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直立;花冠蓝色,钟形,深5裂;雄蕊5,花丝近基部膨大,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下位,倒圆锥形,3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倒圆锥形,长约7毫米,基部狭窄成果柄,成熟时草黄色,由顶端萼齿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长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石坎、沙地或石缝间。分布华东和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平,味甘微苦。"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心。"

  【功能主治】补虚,解表。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止自汗、盗汗,又止妇人白带。""调养元气,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益气滋阴。"

  ②《质问本草》:"治感冒风寒湿气,发散之品。"

  ③《湖南药物志》:"补脾胃,益肺肾,祛痰,杀虫,止血。"

  ④《闽东本草》:"解表清热,化痰止嗽。治风热喘嗽,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捣烂敷,治刀伤,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烂敷。

  【附方】①治产后失血过多,虚损劳伤,烦热,自汗,盗汗,妇人白带:兰花参五钱。嫩母鸡一只,去肠,入参于内,水煮烂服之。惟弱极者,同牙猪精肉炖用亦可。(《滇南本草》)

  ②治肺痨:细叶沙参、野鸡泡。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伤风咳嗽:细叶沙参根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小儿惊风:兰花参全草四钱。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⑤治痢疾初起:鲜兰花参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虚火牙痛:兰花参全草五钱,鸡蛋一个,冰糖五钱。加水适量炖服。(《闽东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兰花参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图谱》:兰花参当作蓝花参,兰蓝音同致误,蓝花盖指其花色,参则指其功效耳。易门(县)土名蓝花草是证。

  【拼音名】Lán Huā Shēn

  【英文名】Herb of Marginate Rockbell

  【别名】土参、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娃儿草、乳浆草、拐棍参、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鼓捶草、金线草、天蓬草、葫芦、寒草、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蓝花参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DC. [Campanula marginata Tha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蓝花参 多年生草本。长10-40cm,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直径可达4mm,长约10cm。茎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无毛或下部疏被长硬毛。叶互生;无柄或具长至7mm的短柄;叶片常在茎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3cm,宽2-8mm,边缘波状或具疏锯齿,或全缘,无毛或疏被长硬毛。花梗极长,细而伸直,长可达15cm;萼筒部倒卵状圆锥形,裂片三角状钻形;花冠钟状,蓝色,长5-8mm,分裂达2/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蒴果倒圆锥状或倒卵状圆锥形,有10条不明显的肋。种子长圆形,黄棕色,光滑。花、果期2-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田边、路边和荒地中,有时生于山坡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长10-30cm。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4-8cm,直径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黄色,具细纵纹,断面黄白。茎丛生,纤细。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开后呈条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1-3cm,宽0.2-0.4cm;灰绿色或棕绿色。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种子多数,细小。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色,由6-12余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薄壁细胞中,可见较多的圆形团块状细胞内含物,直径15-25μm,内皮层不明显。韧皮部狭窄,韧皮射线2-8列细胞,韧皮部赤散有乳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发在,由木纤维、导管、管肥线成;木射线,韧皮射线中赤见圆形细胞内含物,导管放射状排列。

  【化学成份】蓝花参根中含三匝化合物:羽扇烯酮(lu-penone),另外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甲基-9,12-十八碳二烯酸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1].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5ml,振摇10min,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1ml,倾出上清液于干燥的试管中,再沿管壁加入醋酸-浓硫酸(1:1)3滴,接界面呈棕色球,上层由蓝色变为污绿色。(检查植物甾醇类)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止咳祛痰;止血。主虚损劳伤;自汗;盗汗;小儿疳积;妇女白带;感冒;咳嗽;衄血;疟疾;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兰花参,甘入脾,苦入心,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盖烦劳则心家虚热生焉,以味之甘益元气,则虚热自退;夜多梦昧,睡卧不安,心血不定,神不守舍,血气不敛,故多自汗盗汗,并皆治之。补虚损,止自汗、盗汗,又止妇人白带。调养元气,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益气滋阴。

  2.《质问本草》:治感冒风寒湿气,发散之品。

  3.《湖南药物志》:补脾胃,益肺肾,祛痰,杀虫,止血。

  4.《闽东本草》:解表清热,化痰止嗽。治风热喘嗽,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5.《贵州民间药物》:捣烂敷,治刀伤,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滇南本草》:兰花参

相关中药

  • 流苏子根

      【拼音名】Liú Sū Zǐ Gēn   【别名】癞蜗藤、小青藤、牛老药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流苏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ptosapelta diffusa (Champ.exBenth.) Van. Steenis[Thysanospermum
  • 龙脑香子

    “龙脑香子”在《中药大辞典》 “龙脑香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龙脑香子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Lónɡ Nǎo Xiānɡ Zǐ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种子。   【性味】①《唐本草》:&q
  • 绿包藤

      【拼音名】Lǜ Bāo Ténɡ   【别名】小赖藤、千里找根、发冷藤、绿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波叶青牛胆的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nospora crispa(L.)Hook.F.etThoms.[Menispermum crispum L;T. m
  • 露兜竻心

    “露兜竻心”在《中药大辞典》 “露兜竻心”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露兜竻心   【出处】《本草求原》   【拼音名】Lù Dōu Lè Xīn   【来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叶芽。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
  • 狼膏

    “狼膏”在《中药大辞典》 “狼膏”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狼膏   【出处】《纲目》   【拼音名】Lánɡ Gāo   【别名】狼脂(《本经逢原》),狼油(《黑龙江中药》)。   【来源】为犬科动物狼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