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苦竹叶

苦竹叶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苦竹叶


苦竹叶

“苦竹叶”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竹叶”在《中药大辞典》

“苦竹叶”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竹叶

  【拼音名】Kǔ Zhú Yè

  【来源】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叶入药。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

  【性味】甘、淡,寒。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用于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用法用量】1~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苦竹叶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Kǔ Zhú Y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夏、秋采摘,晒干。

  【原形态】苦竹,又名:伞柄竹。

  秆直立,高可达4米,圆筒形,直径约15毫米,秆幼时有白粉,尤以箨环下为甚。箨环上常有褐色的箨鞘残留物;秆环不甚突起。箨鞘纸革质,细长三角形,枯黄色,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箨耳细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数枚;箨舌截平头,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长4~11厘米,宽3~5毫米,幼时绿色,多脉。主秆每节分枝3~6枝,有叶小枝1~3枚生于1节,顶端着生2~4叶。叶鞘干草色,线状披针形;叶舌截平。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脉4~8对,小横脉呈方格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2~7毫米。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其上着生总状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绿色;颗3~5枚;外稃卵状披钳形,长8~11毫米,具纵脉及小横脉,先端尖锐,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脊与顶端均有纤毛;鳞被3枚,卵形;雄蕊3,花药黄色;子房狭窄,无毛,顶端分裂为3花柱,柱头羽毛状。花期4~5月。笋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主产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毫米。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脉较租,两侧细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以叶嫩色绿,卷成筒状者为佳。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苦,冷,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利窍,解毒,杀虫。治消渴,烦热不眠,目痛,口疮,失音,汤火伤。

  ①《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②《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③《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④《纲目》:"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涂敷。

  【附方】①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浓煮苦竹叶服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头疮、耳上生疮: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录》)

  ③治卒得恶疮不识者: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孙真人食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竹叶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草图经》:蓳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

  【拼音名】Kǔ Zhú Yè

  【英文名】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2.《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3.《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4.《本草纲目》:杀虫。

  5.《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潮热 除烦 除烦热 发汗 烦渴 烦热 烦躁 火伤 解酒 解酒毒 解渴 酒毒 口疮 口渴 口舌生疮 利九窍 利窍 明目 目痛 清热除烦 清心 热病烦渴 失眠 失音 烫火伤 小便短赤 消渴 止消渴 中风


苦竹叶的功效 苦竹叶的用途 苦竹叶可以治疗 苦竹叶的用法 苦竹叶的用量 苦竹叶主要治疗 苦竹叶能够治疗的疾病 苦竹叶的用法 苦竹叶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空心莲子草

    “空心莲子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空心莲子草”在《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空心莲子草   【拼音名】Kōnɡ Xīn Lián Zǐ Cǎo   【别名】空心苋、革命草、水花生、过塘蛇、空心蕹藤菜、水蕹菜、螃蜞菊、假蕹菜
  • 苦油木

      【拼音名】Kǔ Yóu Mù   【别名】山椤、红萝木。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大叶山楝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洗净泥土,切片,晒干;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 苦瓜

    “苦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瓜”在《中药大辞典》 “苦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瓜   【拼音名】Kǔ Guā   【别名】癞瓜   【来源】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以瓜、
  • 空青

    “空青”在《中药大辞典》 “空青”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空青   【出处】《本经》   【拼音名】Kōnɡ Qīnɡ   【别名】青油羽、青神羽(《石药尔雅》),杨梅青(《本草图经》)。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
  • 苦荞麦

      【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   【来源】蓼科荞麦属植物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利湿。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腰腿疼痛,跌打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