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菊花

菊花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菊花


菊花

“菊花”在《中国药典》

“菊花”在《中药大辞典》

“菊花”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菊花

  【拼音名】Jú Huā

  【英文名】FLOS CHRYSANTHEMI

  【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 亳菊 ”、“滁菊”、“贡菊”、“杭菊”。

  【性状】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尖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鉴别】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稀盐酸1ml与醋酸乙酯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5~9g。

  【备注】(1)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2)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菊花

  【出处】《本经》

  【拼音名】Jú Huā

  【别名】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绒毛。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或阔楔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面密被白绒毛;叶柄有浅槽。头状花序顶生成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性状】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

  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

  ①白菊

  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2厘米,瓣多紧密。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但质量较次。

  ②滁菊

  呈球状,形较小,瓣紧密。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

  ③贡菊

  形似滁菊,瓣细而厚。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

  ④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㈡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均产浙江。

  【化学成份】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等。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药理作用】①抗病原体作用

  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4)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外还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体作用。

  ②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刚、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内注射组织胺之局部台盼蓝之扩散较小,显示其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当芦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附方】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风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渭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治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心病

  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全钱,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菊花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 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3.《本草图

  【拼音名】Jú Huā

  【英文名】Chrysanthemum

  【别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采收和储藏: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县员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家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原形态】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

  【生境分布】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弯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热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赤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稀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析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煎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煎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家。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是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实期摘除病叶,中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甲、菊天牛、瘿蟥、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1)毫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3)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

治疗疾病: 疮肿 疔疮 疔疮肿毒 疔肿 烦热 发热头痛 风热感冒 解毒消肿 解酒 解酒毒 酒毒 咳逆 明目 目赤 目赤肿痛 目昏 目眩 平肝 平肝明目 去翳 散风 疏风 疏风清热 头风 头痛眩晕 头晕 头晕目眩 心烦 眩晕 腰痛 益血 痈毒


菊花的功效 菊花的用途 菊花可以治疗 菊花的用法 菊花的用量 菊花主要治疗 菊花能够治疗的疾病 菊花的用法 菊花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交翅木

      【拼音名】Jiāo Chì Mù   【来源】药材基源:为忌冬科植物六道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elia biflora Turc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六道木 薄叶灌木,高1-3m。幼枝被倒生硬毛,老枝无毛。叶对生;叶柄长2
  • 尖连蕊茶根

      【拼音名】Jiān Lián Ruǐ Chá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尖连蕊茶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cuspidata(Koch)WrightexGward.[TheacuspidataKo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去栓皮,洗净
  • 金星蕨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拼音名】Jīn Xīnɡ Jué   【英文名】Glandular Parathelypteris   【别名】水蕨菜、白毛蛇、毛毛蛇、篦子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a
  • 角翅卫矛

      【拼音名】Jiǎo Chì Wèi Máo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角翅卫矛的枝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cornutus Hems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角翅卫矛 半常绿灌木,高1-2m。小枝圆柱形;冬芽圆
  • 尖叶唐松草

      【别名】石笋还阳   【来源】毛茛科尖叶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Hand.-Mazz.) Boivi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安徽、江苏除外)。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全身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