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酒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酒

“酒”在《中药大辞典》

“酒”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酒

  【出处】《别录》

  【拼音名】Jiǔ

  【来源】为米、麦、黍、高梁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化学成份】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梁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

  高梁酒(东北产)的总酸中,68.22%为乙酸,28.68%为丁酸,0.58%为甲酸;酯类中有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戊酯、丁酸戊酯。另有微量的缬草酸、己酸、辛酸、壬酸、癸酸及月桂酸等酸的酯类;又含少量戊醇(最多)、丁醇、丙醇。

  绍兴酒的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含氮物质等。在酸类中有乙酸、乳酸、氨基酸、琥珀酸等。另外尚有酯类,醛类、矿物质等。

  葡萄酒除含水分、乙醇(普通赤葡萄酒含8%左右,白葡萄酒含7%左右)外,又含酸类、甘油、转化糖、葡萄糖、糊精、树胶、无机盐等。在酸类中。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不挥发酸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鞣酸、乳酸。乳酸不易挥发,但可随水汽而挥发。又赤葡萄酒的色素有红色的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及其甙元锦葵花素,其他色素尚有槲皮素的糖甙等。

  【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酒为含乙醇的饮料。乙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脑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乙醇之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教育和经验而来之谦虚和自制,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现障碍。

  ②循环系统

  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恃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

  ③消化系统

  饮乙醇含量较低之酒类(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禁酒类。小量低浓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机能。更高浓度(20%以上)乙醇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内服时所见的恶心、呕吐,主要是由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④局部作用

  乙醇局部涂擦于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病人。高浓度乙醇能使细胞原浆脱水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其杀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⑤体内过程

  乙醇在胃肠道中吸收迅速,一般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中吸收。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其吸收。乙醇浓度较低之酒类,易于吸收,高浓度者吸收反较缓慢。进入体内之乙醇约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达7.1千卡/克的能量(介子脂肪与碳水化物之间),可为机体所利用。成人一般1小时可氧化乙醇9~15毫升(约10毫升),曾有报告1天内最多氧化380毫升者。此氧化速度常较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之影响。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蓄积而造成中毒。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过肾、肺排出。其他如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排出。

  【毒性】①急性中毒:轻者不过兴奋及呕吐,不需特殊治疗。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②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对乙醇产生耐受性,饮量渐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过正常3~4倍,这是和吗啡不能比拟的。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戒除时一般不产生戒断现象。共症状除精神方面之震颤性谵妄、智力减退等外,并可见慢性胃炎,肝、心、肾等变性,肝硬变、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等发病率也较高。凡有酒癖者,时常以酒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非常不注意饮食,结果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硫胺和烟酸,这都是促成精神上及器官上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

  【性味】甘苦辛,温,有毒。

  ①《别录》:"味苦甘辛,大热,有毒。"

  ②《本经逢原》:"新者有毒,陈者无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①《本草经解》:"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①《别录》:"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②孟诜:"远脉,养脾气,扶肝。"

  ③《本草拾遗》:"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及下气。"

  ⑤《饮膳正要》:"阿刺吉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

  ⑥《品汇精要》:"解一切蔬菜毒。"

  ⑦《纲目》:"米酒,解马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

  ⑧《医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气,助肾兴阳,发汗。"

  【用法用量】内服:温饮、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

  【注意】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炙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②孙思邈:"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③孟诜:"久饮,软筋骨,醉卧当风,则成癜风。"

  ④《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⑤《纲目》:"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附方】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

  ②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

  ③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纲目》)

  ④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搨患处。(《随息居饮食谱》)

  ⑤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

  ⑥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

  ⑦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

  ⑧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

  ⑨治耳中有辕,如枣棱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怪证奇方》)

  ⑩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广利方》)

  ⑾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①《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②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③《汤液本草》:"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④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天人寿耶。"

  ⑤《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⑥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⑦《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寐。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亦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入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

  ⑧《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水酒借曲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加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糟罨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盫冻疮。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⑨《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日性速能行气。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不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不曰解散邪毒,而曰杀百邪恶毒气,岂不以邪与毒之燥烈者受解散而不受杀,惟沉痼及积冷,非解散所能治者,必以此劫而行之耶?请以仲景之用酒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合煮之汤三: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美汤,酒水各六升;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即此可见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而用之复有轻重之差矣。凡以下丸者五,下散者六: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是借以行补药之滞;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是借以通邪气之结;大黄蟅虫丸、土瓜根散,是借以逐隧道之涩;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是借以和血脉之壅矣。凡以洗药者三,则为抵当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大黄,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而去邪者,复有防己地黄汤之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渍四物,绞取其汁,合地黄汁服之,不取其助补剂之行,反取其增散药之烈,是欲其合散药,随补药以驱邪,仍不伤正也,红蓝花酒之但渍一味,寓驱风于行血之中,即行血于驱风之内,是欲其血和风自灭也。其用意微而情最曲屈者,莫如鳖甲。煎丸之煎鳖甲为胶,合诸药成丸,下瘀血汤之煮丸而服,一则用于最先,一则用于极后,是则破癥坚邪气者,欲其自内而外,去癥瘕积血者,欲其自上而下,故其所取,有在药内,有在药外之别也。能深研平此,可以知行药势之说矣。白酒,酒之新篘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

  ⑩《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汾州造者最胜。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皆宜饮此,寒湿自解;如陡患泄泻,而小溲清者,亦寒湿病也,饮之即愈。风寒入脑,久患头疼,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疼,或寒湿久痹,四肢酸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若三伏时将酒晒热,搨患处,效更捷。素患冻瘃者,亦于三伏时晒酒涂患处,至冬不作矣。"

  【临床应用】治疗产后单纯性腹泻:取黄酒0.5斤,煮沸后加红糖4两,继续煮2~3分钟,待凉,顿服或两次分服(间隔3~4小时)。共治14例。痊愈10例,停药后自愈1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明1例。有的服药3天内痊愈。治程中仅1例诉轻度头晕,余均正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酒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孟诜: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中恶ZHU忤,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以大豆一升,熬令汁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又熬鸡尿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

  2.《随息居饮食谱》:解烧酒毒,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

  【拼音名】Jiǔ

  【英文名】Wine

  【来源】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ne

  

  【化学成份】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梁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ethanol)。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

  高梁酒(东北产)的总酸中,68.22%为乙酸(acetic acid),28.68%为丁酸(butyric acid), O.58%为甲酸(formic acid);酯类中有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丁酸乙酯(ethyl butyrate),乙酸戊酯(amyl acetate),丁酸戊酯(amyl butyrate),另有微量的缬草酸(valer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e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及月桂酸(lauric acid)等酸的酯类;又含少量戊醇(valeric acid),丁醇(butanol),丙醇(propanol)。

  绍兴酒的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maltose),葡萄糖(glucose),糊精(英亩),甘油(glycerol),酸类,含氮物质等。在酸类中有乙酸、乳酸(lactic acid),氨基酸(amino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另外尚有酯类、醛类、矿物质等。

  葡萄酒除含水分、乙醇外,又含酸类、甘油、转化糖、葡萄糖、糊精、树胶、无机盐等,在酸类中,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不挥发酸有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琥珀酸、鞣酸(digallic acid)、乳酸。红葡萄酒的色素有红色的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oenin)及其甙元锦葵花素(malvdin),其他色素尚有槲皮素的糖甙等。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酒为合乙醇的饮料。己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醇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脑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乙醇之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教育和经验而来之谦虚和自制,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观障碍。

  2.循环系统: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肚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恃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阴显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

  3.消化系统:饮乙醇含量较低之酒类(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禁酒类。小量低浓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机能。更高浓度(20%以上)乙醇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内服时所见的恶心、呕吐,主要是由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4.局部作用:乙醇局部涂擦干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病人。高浓度乙醇能使细胞原浆脱才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其杀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5.体内过程:乙醇在胃肠适中吸收迅速,一般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中吸收。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其吸收。乙醇浓度较低之酒类,易于吸收,高浓度者吸收反较缓馒。进人体内之乙醇约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达7.1千卡/g的能量(介千脂肪与碳水化物之间)可为机体所利用。成人一般1小时可氧化乙醇9-15ml(约10ml),曾有报告1天内最多氧化380ml者。此氧化速度常较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之影响。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蓄积而造成中毒。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过肾、肺徘出。其他如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毒性。

  6.急性中毒:轻者不过兴奋及呕吐,不需特殊治疗。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

  7.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对乙醇产生耐受性,饮量渐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过正常3-4倍,这是和吗啡不能比拟的。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戒除时一般产生戒断现象。

  【性味】辛;甘;苦;温;有毒

  【归经】心;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通血脉;行药势。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温饮;或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适量,单用或制成酒剂涂搽;或湿敷;或漱口。

  【注意】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

  1.《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状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2. 孙思邈: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3. 孟诜:久饮,软筋骨,醉卧当风,则成癜风。

  4.《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5.《纲目》:畏枳、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附方】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脑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②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③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纲目》)④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患处。(《随息居饮食谱》)⑤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⑥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⑦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⑧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⑨治耳中有核,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怪证奇方》)⑩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厂利方》)11.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1.《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员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2. 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3.《汤液本草》:酒能行诺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4. 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耶。

  5.《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6. 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惨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7.《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观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入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

治疗疾病: 除风 发汗 和血 厚肠胃 霍乱 利小便 暖胃 疟疾 润皮肤 通血脉 脘腹冷痛 下气 心腹冷痛 行气 心痛 胸痹 噎膈 燥湿


酒的功效 酒的用途 酒可以治疗 酒的用法 酒的用量 酒主要治疗 酒能够治疗的疾病 酒的用法 酒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金腰带

    “金腰带”在《中药大辞典》 “金腰带”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金腰带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Jīn Yāo Dài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垂穗荛花的花、根、茎皮。花在开放时采收;根、茎皮全年可采。  
  • 巨紫堇

      【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   【拼音名】Jù Zǐ Jǐn   【英文名】Large Corydalis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巨紫堇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gigantea Trautv.et Mey.[C.gigant
  • 金鸡尾巴草根

    “金鸡尾巴草根”在《中药大辞典》 “金鸡尾巴草根”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金鸡尾巴草根   【出处】《浙江天舢药植志》   【拼音名】Jīn Jī Wěi Bɑ Cǎo Gēn   【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针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
  • 金背枇杷果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拼音名】Jīn Bèi Pí Pá Guǒ   【英文名】Fruit of Przewalsk Rhododendron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odendron przew
  • 蓟罂粟根

      【拼音名】Jì Yīnɡ Sù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蓟罂粟Argemonemexicana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gemone mexican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晒干。   【原形态】蓟罂粟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