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荆芥

荆芥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荆芥


荆芥

“荆芥”在《中国药典》

“荆芥”在《中药大辞典》

“荆芥”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荆芥

  【拼音名】Jīnɡ Jiè

  【英文名】HERBA SCHIZONEPETAE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鉴别】(1)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摘取花穗。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荆芥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Jīnɡ Jiè

  【别名】假苏、鼠蓂(《本经》),姜苏(《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药理作用】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炮制】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哂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归经】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附方】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爆湿散寒,则湿痹除矣。""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③《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④《本草备要》:"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⑤张寿颐:"荆芥,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风疥、瘰疬,吐衄,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散结导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诚风热血热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贱易得而忽视之。然古法每谓产后中风,口噤发痉,角弓反张,血晕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风、羌活、荆芥等药,炒研为末,另以黑大豆妙热,酒淋乘热调药冲服。意谓此是产后猝受外风,故宜风药酒服,温升疏散之法,无论何书,往往称为大效,甚且托名于华元化,称之为华陀愈风散。不知产后噤厥,角弓反张,纯是阴脱于下,阳浮于上,虽曰中风,明是内动之风,上升冲脑,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其常,镇而降之,犹恐不济,妄投风药,加以热酒,是为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杀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误认内风作外风之治法。…惟荆芥炒黑,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产后去血过多,阴不涵阳,晕厥昏瞶者,用童便调灌,则又能立定其气血冲脑之变,是为一举两得,却是佳方,此不可与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观也。"

  【临床应用】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净荆芥穗一两,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如范围广,可分片进行),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的揉搓,磨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生热感为度。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病,轻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荆芥

  【出处】出自《吴普本草》

  【拼音名】Jīnɡ Jiè

  【英文名】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别名】假苏、鼠蓂、姜芥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科植物裂叶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茎叶和花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Nepeta tenuifolia Bent.]2.Schizonepaeta multifida (L.)Briq. [Nepeta multifid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也有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原形态】1.裂叶荆芥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片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长1-3.5cm,宽1.5-2.5cm,宽1.5-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上噗。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13cm;苞片叶状,长4-17mm;小苞片线形,较小;花小,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mm,径约1.2mm,被灰色柔毛及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化冠浅红紫色,二唇形,长约4mm,上唇先端2浅裂,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mm,径约0.7mm,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2.多裂叶荆芥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50cm。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四棱形,被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约1.5cm;叶羽状深裂或分裂,有时浅裂至全缘,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齿,长2-3.4cm,宽1.5-2cm,先端锐尖,基部近截形至心形,上面深绿色,微被柔毛,下面白黄色,被白色短硬毛,脉上及边缘被睫毛,有腺点。多数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穗状花序,长6-12cm;苞片叶状,深或全缘,卵形,长约1cm;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带紫色,与花等长工稍长;花萼紫色,长约5mm,有15条脉,外被稀疏短柔毛,先端5齿裂,三角形;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干后淡黄色,长约8mm,被柔毛,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花药淡紫色,花柱细长,柱头2裂。小坚果4,扁长圆形,腹部稍具棱,长约1.6mm,宽约0.6mm,褐色。花期7-9月,果期9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间。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砂土栽培为宜。忌连作。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残。在田间选株壮、枝繁,穗多而密,又无病虫的单株或田块留作种用,种子需充分成熟、饱满、呈深褐色或棕褐色明采收。直播或育苗移栽法。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期:秋播于9-10月;穴播,行株距各17-20cm。每1hm2用种量3.75-4.50kg。条播,行距20cm,深5cm。每1hm2用种量7.50kg。撒播,每1hm2用种量7.50-11.25kg。育苗移栽法,春播,每1hm2用种量11.25-15kg。5-6月苗高约15cm时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间苗、补苗。中耕除草1-2次,幼苗期浅锄,以免损伤幼苗。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一般追肥3次。幼苗期遇旱及时浇水;遇涝及时排除积水。

  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注意排水或选用高畦栽种,发病时用灭菌剂401的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墨斑病,可拔除病株烧毁,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还有荆芥茎枯病为害。虫害有银纹夜蛾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1)裂叶荆芥 为带花穗的茎枝。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13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内有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2)多裂叶荆芥 茎枝表面淡紫红色,被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叶裂片较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连续,很少间断;萼齿急尖。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显微鉴别 裂叶荆芥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部类圆形,2细胞;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约85μm,柄极短,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以4-5细胞多见,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为厚角组织;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成环,壁微木化。形成层不甘落后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射线1-2列细胞。中央为髓部。

  【化学成份】.裂叶荆芥 地上部分、穗、梗各含挥发油1.12%、1.69%、0.60%,其中主要成分均为胡薄荷酮(pule-gone),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和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还者含有:乙基戊基醚(1-ethoxypentane),3-甲基环戊酮(3-methylcyclopentanone),3-甲基环已酮(3-methylcy-clohexanone),苯甲醛(benzaldehyde),1-辛烯-3-醇(1-octen-3-ol),3-辛酮(3-octanone),3-辛醇(3-octanol),聚伞花素(cymene),柠檬烯(limonene),新薄荷醇(neomenthol),薄荷醇(menthol),辣薄荷酮(piperitone),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葎草烯(humul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地上部分挥发油中还含有β-蒎烯(β-pinene),3,5-二甲基-2-环已烯-1-酮(3,5-dimethyl-2-cyclohexen-1-one),乙烯基二甲苯(ethenyl dimethyl benzene),桉叶素(cineole),葛缕酮(carvone),二氢荀缕酮(dihydrocarvone),马革命草烯酮(verbenone)[1]。穗状花序含单萜类成分:荆芥甙(schizoneptoside)A、B[2]、C、E[4],荆芥醇(schizonol)荆芥二醇(schizoneodiol)[4];黄酮类成分:香叶木素(diosmetin),橙皮甙即橙皮素-7-O-芸香糖甙(hesperidin,hesperetin-7-O-ruti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4],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糖甙(luteolin-7-O-D-gluco-side)[3];酚酸类成分: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单甲酯(rosmarinic acid monomethyl ester),荆芥素(schizotenuin)A[5],1-羧基-2-(3,4-二羟苯基)乙基-(E)-3-[3-羟基-4-[(E)-1-carboxy-2-(3,4-dihydroxyphenl) ethenoxy]propenoate][6],(E)-3-[3[1-羟苯-2-(3,4-二羟苯基)乙氧基羰基]-7-羟基-2-(3,4-二羟苯基)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

  【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 灌胃,仅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煎剂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中的d-薄荷酮为镇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环己酮亦有镇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荆芥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

治疗疾病: 崩漏 崩中 便血 产后血晕 疮疡 疮痈 疮肿 毒疮 发表 发汗 发热 风疹 感冒发热 寒热 脚气 解表 利五脏 利咽 利咽喉 瘰疬 麻疹 明目 目眩 衄血 清头目 散风 散风热 伤寒 鼠瘘 头风 透疹 消疮肿 消食 下气 下血 醒酒 血痢 虚劳 瘀血 治跌打 痔漏 中风


荆芥的功效 荆芥的用途 荆芥可以治疗 荆芥的用法 荆芥的用量 荆芥主要治疗 荆芥能够治疗的疾病 荆芥的用法 荆芥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金腰带

    “金腰带”在《中药大辞典》 “金腰带”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金腰带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Jīn Yāo Dài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垂穗荛花的花、根、茎皮。花在开放时采收;根、茎皮全年可采。  
  • 甲鱼头

      【拼音名】Jiǎ Yú Tóu   【别名】脚鱼头、团龟头、鳌头   【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带颈的头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至海南岛、陕西、甘肃、云南、四川均有。   【功能主治】养阴
  • 金钱松叶

      【拼音名】Jīn Qián Sōnɡ Yè   【别名】金钱松枝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金钱松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larix amailis(Nelson) Rehd.[Larix amabilis Nelson;Pseudolarix ka
  • 鸡冠子

    “鸡冠子”在《中药大辞典》 “鸡冠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冠子   【出处】《本草抬遗》   【拼音名】Jī Guān Zi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搓出种子,拣去杂质。
  • 鸡骨常山

      【拼音名】Jī Gǔ Chánɡ Shān   【别名】云南鸡骨常山、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辣树、白虎木、细骨常山、红花岩托、红花矮陀陀、小苦桃、五台风、四角风   【来源】夹竹桃科鸭脚树属植物鸡骨常山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以根、叶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