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鸡公柴

鸡公柴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鸡公柴


鸡公柴

“鸡公柴”在《中药大辞典》

“鸡公柴”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公柴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Jī Gōnɡ Chái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饭汤子的根。

  【原形态】饭汤子,又名:霜降子、虎柴子、刚毛荚迷。

  落叶灌木,高至4米。叶对生,卵形至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下面暗绿色,脉上有绢毛;叶柄短,长约8毫米,无毛。聚伞花序顶生,径3~4厘米,具膜质早落的线状苞片;花梗长约5厘米,有毛。花白色;萼5裂,紫色,有毛;花冠5裂;雄蕊5。浆果卵形,有嘴,长约7毫米,光滑,熟时橙红色,内有种子1粒。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灌丛中。分布长江流域。

  【功能主治】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白浊,和酒煎服。"

  ②《贵州药植目录》:"治肺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公柴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Jī Gōnɡ Chái

  【英文名】Root of Tea Viburnum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茶荚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V. thei-ferum Rehd.]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茶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4m。芽及叶干后变黑色、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当年生小枝淡黄色,后为灰褐色,冬芽长通常5mm以下,具2对外鳞片,最外一对长为冬芽之半至2/3。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纸质,叶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3.5-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下面近基部两侧有少数遥体,边缘除基部外疏生尖锯齿;侧脉6-8对,近平行而直,伸达齿端。撮伞形式聚伞花序无毛或稍被长伏毛,直径2.5-4cm,第1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生于第3级辐射枝上,芳香;萼筒长约1.5mm,萼檐具5微齿;花冠白色,辐状,直径4-6mm,裂片长于花冠筒;雄蕊5,长为花冠之半或等长;花柱不高出萼齿。果序弯曲,核蕊5,长为花冠之半或等长;花柱不高出萼齿。果序弯曲,核果红色,球状卵形,长9-11mm;核扁,长8-10mm,凹凸不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3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小便白浊;肺痈;吐血;热瘀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治白浊,和酒煎服。

  2.《贵州药植目录》:治肺痈。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白浊 肺痈 活血止血 经闭 清热利湿


鸡公柴的功效 鸡公柴的用途 鸡公柴可以治疗 鸡公柴的用法 鸡公柴的用量 鸡公柴主要治疗 鸡公柴能够治疗的疾病 鸡公柴的用法 鸡公柴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金盏菊

    “金盏菊”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金盏菊”在《中药大辞典》 “金盏菊”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盏菊   【拼音名】Jīn Zhǎn Jú   【别名】水涨菊、山金菊   【来源】菊科金盏菊Calendula of
  • 金盏草根

    “金盏草根”在《中药大辞典》 “金盏草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金盏草根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Jīn Zhǎn Cǎo Gēn   【来源】为菊科植物小金盏花的根。   【功能主治】治疝气   【附方
  • 尖头蚱蜢

      【拼音名】Jiān Tóu Zhà Měnɡ   【别名】扦担蚂蚱、老扁担、尖担牙子、小尖头蝗、老扁、挂搭扁   【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稻叶大剑角蝗Acrida lata Motsch.;中华蚱蜢A. turrita L. [A. chinensis West
  • 菊苣根

      【拼音名】Jú Jù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苣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horium intyb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片晒干。   【原形态】菊苣 多年生草本,高20-150cm。根肥大。茎直立,有棱,中空,分枝偏斜且先端粗
  • 鲫鱼胆草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Jì Yú Dǎn Cǎo   【别名】较剪草(《生草药性备要》),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间草药》),鲫鱼草、龙胆草、节节花、苦胆草(《广东中药》Ⅱ),苦节节花、细叶丑婆草(《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