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大虎耳草

大虎耳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大虎耳草


大虎耳草

“大虎耳草”在《中药大辞典》

“大虎耳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Dà Hǔ ěr Cǎo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大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有毛。茎直立,高约20厘米,肉质,疏有粗毛。根生叶2~4片,叶柄长,肉质,叶片圆形,稍肉质,径5~6厘米,基部心形,边缘浅波状,有极疏的浅缺刻;茎生叶小形,互生,叶柄短,具粗毛,叶片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1.4厘米,边缘具田钝齿。花腋生及顶生;花小,绿色;苞片叶状,卵形或倒卵形;萼管与子房合生,裂片4,卵形,覆瓦状排列;花瓣缺。蒴果半上位,顶裂。

  【生境分布】生于岩山阴湿处。

  【性味】微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治风丹,疔疮

  【附方】①治风丹:大虎耳草五钱,煨水服;另取少量捣绒擦患处。

  ②治疔疮:大虎耳草适量,捣绒,包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虎耳草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Dà Hǔ ěr Cǎo

  【英文名】saxifraga

  【别名】岩耳巴、心叶蒙自虎耳草、蒙自虎耳草、红岩草、反背红、小反背红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卵心叶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xifrage aculeata Balf.f.[S.mengtzeana Engl.et Irmsch.var.cordatifoliaEngl.et Irmsch.;S.ovatocordat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原形态】卵心叶虎耳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40cm。茎单一,被褐色腺毛。基生叶近簇生;柄长5-15cm,肉质,疏生白色长毛;叶片通常卵形,稀阔卵形至肾形,长1.2-10cm,宽1-8.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与叶柄连结处具芽,边缘具波状粗齿和腺睫毛,两面被糙腺毛和斑点;茎上叶互生,1-4枚;披针形至卵形,长2.5-5mm,宽约1.1mm,背面和边缘具腺毛,单脉。聚伞花序圆锥状;长13-22cm,具12-30朵花;花序被腺毛,花两侧对生;花两性;萼片5裂,基部与子房下部连合;花冠5瓣,其3枚较短,一枚较长,长3.3-17.5mm,另一枚最长,长12.6-29.3mm,全缘,白色;雄蕊10,花丝棒状;子房2室,近上位,由2个心皮构成,基部连合,上部近分离。蒴果,先端具2喙。种子多数。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3800m的阴湿崖壁或林下溪畔。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2cm,直径1.5-2.5cm,有多数须根,表面黑色。茎近细方柱形,长9-25cm,浅绿色,有纵棱。基生叶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长1.5-10cm,宽1-8cm,灰绿色,先端钝或尖,基部心形,与叶柄连接处有芽,边缘具波状粗齿及腺睫毛,两面均被粗糙腺毛和斑点;叶柄长2-7cm,被褐色长腺毛;茎生叶披针形,长2.5-5mm,宽约1.1mm。有的可见聚伞花序,圆锥形,棕红色。气微,味微苦、辛,有小毒。

  【性味】微苦、辛;寒;小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麻疹,高热,咳嗽,中耳炎,支气管炎,咯血,吐血,皮肤过敏,月经不调,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皮肤溃疡,湿疹,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疔疮 毒蛇 毒蛇咬伤 高热 火伤 活血止血 解表 咯血 咳嗽 溃疡 麻疹 皮肤溃疡 气管 气管炎 清热解毒 祛风解表 乳腺炎 腮腺炎 蛇咬 蛇咬伤 湿疹 烫火伤 吐血 无名肿毒 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 止血 肿毒 中耳炎


大虎耳草的功效 大虎耳草的用途 大虎耳草可以治疗 大虎耳草的用法 大虎耳草的用量 大虎耳草主要治疗 大虎耳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大虎耳草的用法 大虎耳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貂尾

    “貂尾”在《中药大辞典》 “貂尾”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貂尾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Diāo Wěi   【来源】为鼬科动物紫貂的尾或皮毛。   【原形态】紫貂,又名:黑貂(《国策》),栗鼠(《尔雅翼)),貂鼠、
  • 大刺儿菜

    “大刺儿菜”在《中药大辞典》 “大刺儿菜”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大刺儿菜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Dà Cì ér Cài   【别名】大蓟,绛策尔那布(藏名)。   
  • 多茎野豌豆

      【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拼音名】Duō Jīnɡ Yě Wān Dòu   【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茎野豌豆的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晒干,备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茎极粗。茎上升,很多。叶轴顶端有卷须,卷须通常不分枝;托叶半箭头状
  • 地枫皮

    “地枫皮”在《中国药典》 “地枫皮”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地枫皮   【英文名】CORTEX ILLICII   【别名】追地风、钻地风、南宁地枫皮、地风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八角茴香属植物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
  • 大马哈鱼籽

      【拼音名】Dà Mǎ Hā Yú Zǐ   【来源】药材基源: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剖腹取卵,晒干。   【原形态】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