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大豆黄卷”在《中药大辞典》

“大豆黄卷”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豆黄卷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

  【炮制】通常在10月间种子成熟后采收。选择肥壮饱满的种子,于冷水中泡涨后,用湿布盖好,或放入麻袋、蒲包中,置于温暖处,经常翻动和洒少量的水,促其发芽。待芽长约1厘米时,用清水洗净晒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5钱~1两。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备注】(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豆黄卷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崔禹锡《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长沙药解》),菽蘖(《本经疏证》)。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发芽后晒干而成。

  【制法】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厘米时,取出摊在筐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稍扁,长0.7~1.2厘米,直径5~7毫米,种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横向皱纹或纵裂,多数破裂,露出黄白色的子叶。子叶两片,肥厚;胚根细长,伸出于种皮之外,长5~10毫米,极弯,淡褐色,硬脆易断。气无,味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色黑褐、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崔禹锡《食经》:"味苦,生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②《要药分剂》:"入胃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

  ①《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

  ②《别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润泽皮毛。"

  ③《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

  ④《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⑤《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散剂。

  【注意】《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附方】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豆黄卷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英文名】dried black soybean sprout

  【别名】大豆卷、大豆蘖、黄卷、卷蘖、黄卷皮、豆蘖、豆黄卷、菽蘖。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脱壳后放阴凉干燥处,备用。

  【原形态】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栽培】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0.5-1c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种皮完整。气无,昧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或黄褐色。①栅状细胞顶面观呈长多角形,壁甚厚,孔沟明显;底面观胞腔内含棕黄色或棕黑色物;断面观呈长柱形,长48-102μm,直径9-10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②支柱细胞哑铃状或骨状,长26-170μm,宽20-73μm,缢缩部宽12-26μm,其顶面观呈类圆形,胞腔明显③糊粉层细胞形小,呈类方形,壁较厚。④种脐部位栅状细胞内侧的星状组织碎片少见,细胞类圆形、圆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有大型的细胞间隙。

  【化学成份】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另含钙、钾、硅等。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药理作用】1.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2.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g.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热20min,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吸取20μl点样。以脯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胺坡作对照,点于硅胶G(青岛)板上。展开剂:Ⅰ.正丁醇一醋酸-水(3:1:1);Ⅱ.酚-水(75:25)作双向展开,展距10cm。用1%三酮丙酮液喷雾后,于105℃烤5min。样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见紫红色斑点。

  【炮制】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cm时,取出摊在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透表;除湿利气。主湿温初起;暑湿发热;食滞脘痞;湿痹;筋挛;骨节烦疼;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捣汁;或入散剂。

  【附方】薯蓣丸《金匮要略》:外感风寒、自汗;牛黄清心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开窍、熄风通络;大豆散《圣济总录》:水病、大小便涩;黄卷《普济方》:头风、湿痹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局方》牛黄清心丸,用此以去风痰,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开通发越之意云。

  2.《长沙药解》: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檗,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3.《吴医汇讲》:周思哲曰:大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着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檗,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力通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

  4.《本经疏证》: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独取大豆黄卷?夫木瓜治转筋,非治筋挛,薏苡治筋急拘挛,不治筋挛,牛膝治筋挛,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物矣。所以者何?湿流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腹,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丸治风气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敛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

  5.《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6.张寿颐: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证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药分量,随其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7.其他:《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别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润泽皮毛。《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神农本草经》:大豆黄卷
  • 《千金翼方》:大豆黄卷
  • 《新修本草》:大豆黄卷
  • 《吴普本草》:大豆黄卷
  • 《医学入门》:大豆黄卷
  • 《本草乘雅半偈》:大豆黄卷
  • 《证类本草》:大豆黄卷
  • 《得配本草》:大豆黄卷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豆黄卷
  • 《名医别录》:大豆黄卷
  • 《本草分经》:大豆黄卷
  • 《药性切用》:大豆黄卷
  • 《本草崇原》:大豆黄卷
  • 《本草从新》:大豆黄卷

相关中药

  • 椴叶独活

      【拼音名】Duàn Yè Dú Huó   【别名】独活、前胡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椴叶独活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acleum tillifolium Wolff   采收和储藏:春末秋初时采挖,去除其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 达仑木

      【拼音名】Dá Lún Mù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renna attenuata (Voigt) Hutch.[Stylocoryna attenuata voig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切成碎片或扎成捆,晒
  • 滇常山

    “滇常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滇常山”在《中药大辞典》 “滇常山”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滇常山   【拼音名】Diān Chánɡ Shān   【别名】臭牡丹、矮桐子、臭茉莉、滇赪桐   【来源】马鞭草科赪
  • 丁茄

      【拼音名】Dīnɡ Qié   【别名】癫茄、大癫茄、野颠茄、野西红柿、钮茄根、山马铃、刺丁茄、番鬼茄   【来源】为茄科属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或全草入药。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净,鲜用或干用。   【
  • 带刺马鞭

      【拼音名】Dài Cì Mǎ Biān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浙江蝎子草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irardinia chingiana Chie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常呈四棱形,直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