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臭黄荆

臭黄荆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臭黄荆


臭黄荆

“臭黄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臭黄荆”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

  【拼音名】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

  【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根、叶入药。根四季可采;叶夏秋采收,均晒干。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

  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臭黄荆

  【拼音名】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斑鹊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止痒。主风热头痛;风疹篷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疮疡 疮疡肿毒 风热头痛 风疹 解毒消肿 痢疾 利湿 疟疾 清热利湿 祛风 祛风止痛 肾炎 肾炎水肿 水肿 头痛 脱肛 外用治疮疡肿毒 消肿 痔疮 止痛 止痒 肿毒


臭黄荆的功效 臭黄荆的用途 臭黄荆可以治疗 臭黄荆的用法 臭黄荆的用量 臭黄荆主要治疗 臭黄荆能够治疗的疾病 臭黄荆的用法 臭黄荆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在《中药大辞典》 “刺楸树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Cì Qiū Shù Pí   【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
  • 赤胫散

    “赤胫散”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赤胫散”在《中药大辞典》 “赤胫散”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赤胫散   【拼音名】Chì Jìnɡ Sàn   【别名】蛇头蓼、血当归、缺腰叶蓼、红泽兰、花蝴蝶、红皂
  • 长叶山竹子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Chánɡ Yè Shān Zhú Zi   【英文名】Bark of Kwangsi Garcinia   【别名】广西长叶山竹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长叶山竹子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
  • 川木通

    “川木通”在《中国药典》 “川木通”在《中药大辞典》 “川木通”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川木通   【拼音名】Chuān Mù Tōnɡ   【英文名】CAULIS CLEMATIDIS ARMANDII   【别名】淮
  • 刺蓼

      【拼音名】Cì Liǎo   【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   【性味】酸、微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