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赤小豆

赤小豆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在《中国药典》

“赤小豆”在《中药大辞典》

“赤小豆”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赤小豆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英文名】SEMEN PHASEOLI

  【别名】赤豆、红小豆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再晒干。

  【性状】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无臭,味微甘。

  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鉴别】本品横切面:赤小豆 种皮表皮为1 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 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柱细胞1 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

  赤豆 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备注】(1)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可单味煎服,或与猪苓、泽泻、茯苓皮等药配伍同用。用于湿热黄疸轻症,可与麻黄、连翘、桑白皮等同用。用于于疮疡肿毒之症,可配赤芍、连翘等煎汁内服,亦可配芙蓉叶、陈小粉,研末外敷。

  (2)药用的赤小豆习惯上认为以前者为优,南方一般多用种子较窄的赤小豆,而不用较肥圆的赤小豆。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

  【出处】《本经》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别名】亦豆(《日华子本草》),红豆(《纲目》),红小豆(《本草原始》),小红绿豆、虱拇豆(《陆川本草》),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原形态】①赤小豆,又名:猪肝赤(《本经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读》),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米,密被倒毛。3出复叶,叶柄长8~16厘米;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疏毛,纸质,脉3出,具柄。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毫米,具毛;花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两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枚,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广东、广西、江西及上海郊区等地。

  ②赤豆,又名:红饭豆(《增订伪药条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茎上有硬毛。3出复叶;托叶线形,被白色长柔毛;小叶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极浅3裂,两面被疏长毛。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端;蝶形花,形与上种相同;荚果扁圆筒状,于种子间收缩,无毛;种子6~10粒,暗红色,矩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种脐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性状】①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于仁。气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②赤豆:又名饭赤豆。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着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亦小豆相似。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化学成份】每百克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纤维4.9克、灰分3.3克、钙67毫克、磷305毫克、铁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甘酸,平。

  ①《养生要集》:"味苦,温。"

  ②《别录》:"甘酸,平,无毒。"

  ③《千金·食治》:"甘咸,平,无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甘酸,无毒。"

  【归经】入心、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能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注意】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附方】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④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⑿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⒀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⒁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⒃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⒄治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⒅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细粉,和入温水、鸡蛋清或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一般一次即能消肿。治疗7例,均获效果。

  ②治疗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鲤鱼1条(重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治疗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围减小,精神良好,无不良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小豆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敷之,无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则难揭,若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英文名】Rice Bean

  【别名】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采收和储藏: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并打下种子,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出。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例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于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国广为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赤小豆适应性强,一般农田都可栽种。以向阳,土壤疏松,中等肥力(过肥易徒长,结荚少)为好,不宜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开1.3m宽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开窝,每窝播种子5-6粒,lhm2用种子量22.5-30kg,播后盖人畜粪水排湿的火灰1把。可与其他作物如甘薯间作,也可在果园空闲地上点播。

  田间管理 苗高8-10cm时,中耕除草1次,并施人畜粪水拌火灰,施后培土。在未封垅前,再除草1次。生长2个月后,要“打顶”。

  病虫害防治 锈病: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病毒病:除去中心病株,结合蚜虫防治。虫害有潜叶蝇、红蜘蛛及蚜虫等。

  【性状】性状鉴别 (1)赤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徽,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

  (2)赤豆种子近矩圆形而稍扁,直径4-6mm,与赤小豆的主要区别为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颗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

  显微鉴别 (1)赤小豆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壁自内向外逐渐增厚,胞腔含淡红棕色物质,近外侧有1条光辉带。表皮下有1列哑铃状的支柱细胞。薄壁细胞约10余列,位于支柱细胞内方,其内侧数列细胞颓废。位于种脐部位的表皮为2列栅状细胞,外侧有种阜,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细胞呈星状。子叶表皮细胞近方形,叶肉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淀粉众多,近圆形、肾形或圆三角形,直径4-35(-70)μm,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3-13μm,簇晶6-16μm。

  (2)赤豆子叶叶肉细胞不含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直径3-6μm。

  【化学成份】1.赤小豆 含糖类,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黄素(riboflavine)0.11mg,烟酸(nicotinicacid)2.7mg等。

  2.从赤豆中分离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还分离得到6个齐墩果烯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 sophoradiol};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pogenol};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叶丝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gypsogenic acid};赤豆皂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

  从赤豆的热水提取物中还得到三种黄烷醇鞣质(flavanoltannins):D-儿茶精(D-catechin)、D-儿茶精(D-epicatechin)和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从新鲜种子中分离到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B1和B3。

  【药理作用】具抑菌,利尿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本品粗粉1g,加对70%乙醇10ml,沸水浴上加热20min,冷后滤过,取滤液0.2ml,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红色。(检查三萜皂甙)

  【性味】味甘;酸;性微寒

  【归经】心;脾;肾;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食性本草》:久食瘦人。《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附方】1.赤小豆汤(《圣济总录》),用治脚气气喘,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用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者。3.赤小豆散(《圣惠方》),用治急黄身如金色者。4.赤豆薏苡汤(《疡科捷径》),用治湿热气滞瘀凝所致大小肠痈。5.消疹汤(《本草纲目》),用治风瘙瘾疹。6.治消散(《备急千金要方》),用治痈疽疮毒。7.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8.赤小豆散(《证治准绳·疡医》),治胃痛初起,中脘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9.赤苓散(《千金翼方》),用治黑疸,皮肤,大便皆黑者。10.铁箍散(《北京中成药规范》),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各种痈肿疮疖早期,红肿坚硬瘀痛,及未溃乳疮,焮热瘀痛,若已成脓可使其破溃。

  【各家论述】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

治疗疾病: 便血 补血 肠痈 产难 疮毒 疮疡 除湿 大腹水肿 毒疮 烦热 风湿 风湿热痹 腹水 腹痛 寒热 和血 黄疸 坚筋骨 健脾 健脾胃 脚气 解毒排脓 解毒消痈 解热 解热毒 烂疮 淋病 理气 利水 利水除湿 利水消肿 利小便 排脓 清热解毒 热毒 热毒痈肿 水肿 水肿胀满 通乳 通乳汁 退黄 吐逆 消渴 消痈 消肿 消肿解毒 下水 泻痢 痈肿 痈肿疮毒 胀满 止泄 肿毒


赤小豆的功效 赤小豆的用途 赤小豆可以治疗 赤小豆的用法 赤小豆的用量 赤小豆主要治疗 赤小豆能够治疗的疾病 赤小豆的用法 赤小豆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刺参

    “刺参”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刺参”在《中药大辞典》 “刺参”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参   【拼音名】Cì Shēn   【别名】刺仙茅、川参   【来源】川续断科刺参属植物大花刺参Morina bulley
  • 蚕豆荚壳

    “蚕豆荚壳”在《中药大辞典》 “蚕豆荚壳”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蚕豆荚壳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Cán Dòu Jiá Ké   【别名】蚕豆黑壳(《纲目拾遗》)  
  • 川防风

    “川防风”在《中药大辞典》 “川防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川防风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Chuān Fánɡ Fēnɡ   【别名】竹节防风(《四川中药志》),毛前胡、西风(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 草地早熟禾

      【拼音名】Cǎo Dì Zǎo Shú Hé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a pratensi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控取根茎,去须根及泥土,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草地早熟禾 多年生草本,根茎匐伏。秆光滑,高
  • 长白楤木

      【拼音名】Chánɡ Bái Sǒnɡ Mù   【别名】牛尾大活、东北土当归、香秸颗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长白楤木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   采收和储藏:秋后挖根,或剥取根皮,鲜用或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