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草果药

草果药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草果药


草果药

“草果药”在《中药大辞典》

“草果药”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草果药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Cǎo Guǒ Yào

  【别名】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药的果实。

  【原形态】草果药,又名:良姜花(《滇南本草图谱》),野姜花。

  多年生草本。高至1米以上。根茎块状。茎直立,粗壮。叶2列,无柄。叶鞘管状,长达15厘米;叶舌长2.5厘米,卵状三角形,边缘红色;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略呈波状。穗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苞片长椭圆形,长约2.5厘米,钝头,两侧内卷,淡绿黄色;小苞片1枚,形同苞片;萼筒管状,长3.5厘米;花冠管长约为萼筒之2倍或不及,裂片瓦覆,反折,线状倒披针形,淡黄白色;侧生退化雄蕊狭长。花瓣状,长约3.5厘米;唇瓣与两侧者等长,匙状倒卵形,深2裂,有瓣爪,白色,基部染红色;花丝管状,橙红色。花药狭长,橙红色,背着;子房下位,花柱从二药间穿过,柱头膨大。蒴果扁球形,径约2.5厘米,具不明显的3棱。种子卵形,红色,长约4毫米。花期6~7月。果实10~11月成熟。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温胃,燥湿,理气,消食。治胃寒疼痛,食积腹胀,寒疝,疟疾。

  ①《滇南本草》:"宽中理气,消胸膈膨胀,开胃消宿食。"

  ②《云南中草药》:"温胃散寒,燥湿,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疟疾。"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散寒止痛,宽中理气。治胃寒疼痛,呕吐,寒疝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附方】治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疼,痞块疼痛:草果药(新瓦焙)二两,木香三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热烧酒服。(《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草果药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Cǎo Guǒ Yào

  【英文名】Fruit of Spiked Gingerlily

  【别名】豆蔻、小草果、草果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草果药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

  采收和储藏:林果实将熟时采收,烘干。

  【原形态】草果药,多年生草本,高至1m。根茎块状。叶无柄或具长1-1.5cm的柄;叶舌长1.5-2.5cm,膜质,全缘;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40cm,宽4-12cm,上下两面无毛或下面被极稀疏的长柔毛。穗状花序长约20cm;苞片长圆形,长约2.5cm,每一苞片内有花1朵;花萼管长3-3.5cm;花冠黄色,管长5-6.5cm,裂片线形,长2.5cm;侧生退化雄蕊匙形,白色,较花冠裂片稍长;唇瓣倒卵形,长2.5-3cm,深2裂,白色或变黄,花丝淡红色,较唇瓣为短。蒴果球形,直径约1.5cm。熟时开裂为3瓣。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900m的山地密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消食。主胃寒脘腹疼痛;食积腹胀;寒疝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宽中理气,消胸膈膨胀,开胃消宿食。

  2.《云南中草药》:温胃散寒,燥湿,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疟疾。

  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散寒止痛,宽中理气。治胃寒疼痛,呕吐,寒疝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滇南本草》:草果药

相关中药

  • 垂穗荛花

      【拼音名】Chuí Suì Ráo Huā   【别名】金腰带、了哥王、鸡断肠、雀儿麻、山棉皮、野发麻、野棉花、雀子麻、地棉麻。   【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细轴荛花的花、根或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kstroemia nutans Champ.   采收和储
  • 粗叶木叶

      【拼音名】Cū Yè Mù Yè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粗叶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1-3m。小枝圆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绒毛。叶对生;叶柄长6-10mm;托叶小,三角形,顶端芒尖,长约
  • 赤小豆叶

    “赤小豆叶”在《中药大辞典》 “赤小豆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叶   【出处】《别录》   【拼音名】Chì Xiǎo Dòu Yè   【别名】赤小豆藿(《别录》)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
  • 粗棕竹根

      【拼音名】Cū Zōnɡ Zhú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粗棕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is robusta Burret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粗棕竹,丛生灌木,高约2m,或更高。茎圆柱形,有节,
  • 刺梨

    “刺梨”在《中药大辞典》 “刺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刺梨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Cì Lí   【别名】茨梨(《分类草药性》),文先果(《四川中药志》),团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