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驳骨丹

驳骨丹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驳骨丹


驳骨丹

“驳骨丹”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驳骨丹”在《中药大辞典》

“驳骨丹”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驳骨丹

  【拼音名】Bó Gǔ Dān

  【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微酸、平。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驳骨丹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Bó Gǔ Dān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百节芒(《广州植物志》),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广西药植名录》),细骨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裹篱樵的茎叶。7~8月采,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灌木,全体无毛,高可达1.5米。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脓内,长4~10厘米,往往成圆锥状;花下苞片狭小,短于萼,常脱落;萼5齿裂,线形,长约3毫米;花冠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长约1.2厘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突出,药室高低不等,其中一室的基部延长;子房上位,花柱线形,短2裂。蒴果棒状,长约1.2厘米,无毛。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培作绿篱。分布广东、台湾、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裹篱樵碱和挥发油。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克/公斤、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克/公斤)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本草求原》:"辛,平。"

  ③《陆川本草》:"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

  ①《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③《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④《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骨折,无名肿毒: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用酒、醋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五钱至一两(鲜者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驳骨丹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Bó Gǔ Dān

  【英文名】Common Gendarussa Herb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尖尾峰、接骨筒、细骨风、白及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茎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darussa u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ssa burm. 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驳骨丹干 亚灌木,直立无毛,高约1m。茎圆柱形,节膨大,分枝多,嫩枝常深紫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不及1cm;叶片狭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0cm,宽5-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侧脉每边6-8条,呈深紫色。穗状花序顶生,上部密生,下部间断;苞片对生,每苞片中有花2室数朵;萼近相等的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4mm;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3mm,花冠管圆筒状,叫做部稍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状卵形,下唇浅3裂;雄蕊2,花丝稍扁,花药具阔面斜的药隔,药室2,一个基部有尾状附属物;子房每室有2个胚珠,花柱线形。蒴果棒状,长1.2cm,无毛。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村旁或路边的灌丛中,赤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分枝,小枝有四棱线,节处膨大,嫩枝绿色。叶多皱缩,完整叶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黄绿色,光亮;中脉粗大,与侧脉均呈深紫色,或有时侧脉半透明。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根含生物碱爵床脂素(justicin)和挥发油[2]。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g/kg)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g/kg)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归肝;肾;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散瘀血;续筋骨。主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衍;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2.《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3.《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4.《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痹痛 驳骨 产后腹痛 跌打 跌打伤 跌打损伤 跌打肿痛 风湿 风湿痹痛 风湿骨痛 风湿性关节炎 腹痛 关节炎 骨折 接骨 理跌打 理跌打伤 扭挫伤 祛风 祛风湿 去瘀 祛瘀 祛瘀生新 去瘀生新 散瘀 散瘀血 湿痹 消肿 消肿止痛 续筋骨 续筋接骨 月经不调 瘀血 折伤 治跌打 止痛 肿痛

驳骨丹


驳骨丹的功效 驳骨丹的用途 驳骨丹可以治疗 驳骨丹的用法 驳骨丹的用量 驳骨丹主要治疗 驳骨丹能够治疗的疾病 驳骨丹的用法 驳骨丹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丁香

    “白丁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丁香”在《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丁香   【拼音名】Bái Dīnɡ Xiānɡ   【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   【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
  • 鸨油

      【拼音名】Bǎo Yóu   【别名】地鵏油、老鵏膏   【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   【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   【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再放入锅内,
  • 白马骨根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Bái Mǎ Gǔ Gēn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马骨"条。   【性味】《草木便方》:"凉。&quo
  • 豹皮菇

      【拼音名】Bào Pí Gū   【别名】豹皮香菇、白香菇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洁丽香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ntinus lepideus Fr.[Agaricus lepideus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
  • 白牛膝

    “白牛膝”在《中药大辞典》 “白牛膝”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牛膝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Bái Niú Xī   【别名】小九占牛(《滇南本草》),九股牛膝、长深根(《云南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