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败酱草

败酱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败酱草


败酱草

  【拼音名】Bài Jiànɡ Cǎo

  【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

  【来源】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苦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状茎和根、全草入药。根春秋季节采挖,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0.5~1两,鲜全草2~4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相关书籍记载:
  • 《中药学》:败酱草
  • 《本经逢原》:败酱草

相关中药

  • 棒棒木

    “棒棒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棒棒木”在《中药大辞典》 “棒棒木”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棒棒木   【拼音名】Bànɡ Bànɡ Mù   【别名】棒棒树、棒子木、棒子树、黑弹木、黑弹树、朴树、
  • 柏脂

    “柏脂”在《中药大辞典》 “柏脂”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柏脂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Bǎi Zhī   【别名】柏油(《纲目拾遗》)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树干或树枝经燃烧后分泌的树脂汁。   【性味
  • 百眼藤

    “百眼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百眼藤”在《中药大辞典》 “百眼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眼藤   【拼音名】Bǎi Yǎn Ténɡ   【别名】爬山虎、咸鱼头、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叶羊角藤   【来
  • 鳖脂

    “鳖脂”在《中药大辞典》 “鳖脂”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鳖脂   【出处】《纲目》   【拼音名】Biē Zhī   【别名】鳖膏(《本草拾遗》),鳖油(《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   【功能
  • 白果

    “白果”在《中国药典》 “白果”在《中药大辞典》 “白果”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白果   【拼音名】Bái Guǒ   【英文名】SEMEN GINKGO   【别名】白果仁   【来源】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