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莼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莼

“莼”在《中药大辞典》

“莼”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莼

  【出处】《别录》

  【拼音名】Chún

  【别名】茆((诗经》),屏风(《楚辞》),凫葵(《毛诗传》),虊(《说文》),水葵(陆玑《诗疏》),水芹(《齐民要术》),露葵(《颜氏家训》),丝莼(《唐本草》),马蹄草、缺盆草(《经验良方》),锦带(《纲目》),马粟草(《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莼菜的茎叶。5~7月采。

  【原形态】莼菜(陆玑《诗疏》)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行泥中。茎细,长达1米以上,沉浸水中。叶互生;有细长叶柄,长25~40厘米;叶片浮出水面,卵形至椭圆形盾状,长5~12厘米,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叶脉放射状,上半部脉有毛,茎及叶被有琼脂样的粘质。花梗自叶腋抽出,梗长约10厘米,有柔毛,露出水面,花径2.5厘米许;萼片、花瓣各3,外形相似,线状,长1厘米;雄蕊12~18,较花被短;心皮4~18个,分立,管状,柱头扁平开展,有长直毛。果实群伴有宿萼,革质;果实卵形,长约8毫米,基部狭窄,顶部有宿存花柱,成喙状。花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水中。分布江苏、浙江等地。

  【化学成份】含有少量维生素B12。叶背分泌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新叶的粘液更多,这种多糖可用热水或稀碱溶出,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5.9%、L-岩藻糖10.9%、D-半乳糖34.1%、D-葡萄糖醛酸17.3%,D-甘露糖13.4%、L-鼠李糖11.4%、D-木糖7%,并有谓含D-半乳糖醛酸、D-果糖、D-氨基葡萄糖等。此外,莼中还检出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天门冬素和组胺。

  【药理作用】其粘质部在动物筛选试验中,认为有某些抗癌作用;对洋葱根的未分化细胞的有丝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性味】①《别录》:"甘,寒,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

  ①《别录》:"主消渴,热痹。"

  ②陶弘景:"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

  ③《唐本草》:"久食大宜人,合鲋鱼为清羹,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④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少食补大小肠虚气。"

  ⑤《日华子本草》:"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⑥《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

  ⑦《本草再新》:"疗百毒,清诸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作羹。外用:捣敷。

  【注意】①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②《千金·食治》:"多食动痔病。"

  ③《本草拾遗》:"常食薄气,令关节急,嗜睡。"

  ④孟诜:"虽冷而补,热食之,亦壅气不下,甚损人胃及齿。不可多食,令人颜色恶。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久食损毛发。"

  ⑤《医林纂要》:"多食腹寒痛。"

  【附方】①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寻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录》)

  ②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膏叶、臭紫草各等分,擂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②《本经逢原》:"莼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脚气、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皖之热逆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莼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Chún

  【英文名】Watershield

  【别名】茆、屏风、水葵、水芹、露葵、丝莼、瑰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莼菜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采收和储藏:5-7月采,洗净或沼泽地。

  【原形态】莼菜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生,具叶及匍匐枝,匍匐枝节部生根。叶互生于根茎和匍匐枝上;叶柄长25-40cm;叶片浮于水面,椭圆状长圆,长5-16cm,宽3-10cm,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绿色带紫色,叶脉放射状,上半部脉有毛,时脉处皱缩。花梗自叶腋抽出,长约10cm,被柔毛及琼脂样的粘质;花露出水面,直径1-2.5cm;暗紫色;萼片、花瓣各3,均为条形,长1-1.5cm;雄蕊12-18,短于花被,花药条形,长约4mm;心皮4-18个,柱头扁平,有长直毛。坚果长圆状卵形,革质,具宿萼和花柱。和子1-2,卵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池塘、河湖或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横生。茎细,长达1m以上。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卵形至椭圆形,下面暗紫色,叶脉放射状。花梗由叶腋抽出,梗长约10cm,有柔毛。

  【化学成份】含酸性多糖,系由D-半乳糖(D-ga;actpse)32%-40%,D-甘露糖(D-mannose)10%-14%,L-石澡糖(L-fucose)13%-16%,L-鼠李糖(L-rhamnose)6%-9%,D-木糖(D-xylose)2%-7%,L-阿拉伯糖(L-arabinose)2%-3%和微量D-葡萄糖(D-glucose)所组成。还含少量维生素B12(VitaminB12)。又发现胃疡和皮肤癌的抑制因子,系由氨基酸、蛋白质、葡聚糖(glucan)和葡配甘露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所组成。

  【药理作用】其粘质部在动物筛选试验中,认为有某些抗癌作用;对洋葱根的未分化细胞的有丝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性味】甘;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湿热痢疾;黄疸;水肿;小便不利;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作羹。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注意】肠胃虚寒者慎服。

  【附方】①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导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录》)②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分。擂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1.《别录》:主消渴,热痹。

  2. 陶弘景: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

  3.《唐本草》:久食大宜人,合鲋鱼为清羹,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4. 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少食补大小肠虚气。

  5.《日华子本草》: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6.《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

  7.《本草再新》:疗百毒,清诸疮。

  8.《本草汇言》: 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9.《本经逢原》:莼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脚气、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脘之热逆也。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烦 疔疮 厚肠胃 黄疸 解热 痢疾 利水 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 热毒 热毒痈肿 热痢 湿热痢疾 水肿 小便不利 消渴 消痰 消肿 下气 痈肿 止呕 逐水

莼


莼的功效 莼的用途 莼可以治疗 莼的用法 莼的用量 莼主要治疗 莼能够治疗的疾病 莼的用法 莼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草蚂蚱莲

      【拼音名】Cǎo Mà Zhɑ Lián   【别名】土知母、毛芨蕨、猫耳朵草、龙头凤尾   【来源】蕨类裸子蕨科草蚂蚱莲Gymnopteris vestita (Wall.)Underw. [Grammitis vestita Wall.],以根状茎入药。
  • 长管假茉莉

    “长管假茉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长管假茉莉”在《中药大辞典》 “长管假茉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长管假茉莉   【拼音名】Chánɡ Guǎn Jiǎ Mò Lì   【来源】马鞭草科长管假
  • 翠蓝草

      【拼音名】Cuì Lán Cǎo   【别名】樱草根、野白菜、翠蓝报春   【来源】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樱草Primula sieboldii E. Morren [P. patens Turcz. ex Trautv.],以根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  
  • 陈芥菜卤汁

    “陈芥菜卤汁”在《中药大辞典》 “陈芥菜卤汁”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陈芥菜卤汁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Chén Jiè Cài Lǔ Zhī   【别名】腌芥卤(《随息居饮食谱》)
  • 刺三甲

      【出处】《天宝本草》   【拼音名】Cì Sān Jiǎ   【别名】五加皮(《滇南本莩》),白竻根(《生草药性备要》),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苦竻蔃(《岭南采药录》),刺三加、苦刺头(《贵州民间药物》),三甲皮(《四川中药志》),土三加皮、三加皮(《广西药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