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在《中药大辞典》

“竹蠹虫蛀末”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竹蛀屑(《圣惠方》)。

  【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外用:撒敷或调涂。

  【附方】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

  【别名】竹蛀屑

  【来源】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臁疮 去湿 聤耳

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的功效 竹蠹虫蛀末的用途 竹蠹虫蛀末可以治疗 竹蠹虫蛀末的用法 竹蠹虫蛀末的用量 竹蠹虫蛀末主要治疗 竹蠹虫蛀末能够治疗的疾病 竹蠹虫蛀末的用法 竹蠹虫蛀末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皱叶变豆菜

      【拼音名】Zhòu Yè Biàn Dòu Cài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皱叶变豆菜的带恨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icula chinensis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75cm。根茎
  • 紫苏梗

    “紫苏梗”在《中国药典》 “紫苏梗”在《中药大辞典》 “紫苏梗”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紫苏梗   【拼音名】Zǐ Sū Gěnɡ   【英文名】CAULIS PERILLAE   【别名】苏梗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
  • 棕树根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Zōnɡ Shù Gēn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
  • 中华里白

      【拼音名】Zhōnɡ Huá Lǐ Bái   【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中华里白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plopterygium chinensis(Ros.)Devol[Gleichenia chinensis Ros.;Hicriopteris chinensi
  • 粘人草

      【别名】粘草、粘波波大叶山蚂蝗   【来源】豆科粘人草Desmodium gangeticum (L.) DC.,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台湾、广西、广东、云南、贵州。   【性味】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消炎,杀菌,调经止痛。主治子宫脱垂,脱肛,腹痛,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