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竹蠹虫

竹蠹虫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竹蠹虫


竹蠹虫

“竹蠹虫”在《中药大辞典》

“竹蠹虫”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

  【原形态】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顋端具2齿,小顋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幼虫蠹入老竹或竹制器具内,蚀害竹质。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

  【功能主治】《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蠹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竹蠹,生诸竹中,状如小蚕,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英文名】bamboo moth

  【别名】竹子虫

  【来源】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有蛀孔而落粉屑者,即有竹蠹虫,劈开,取出。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解毒;去湿;敛疮。主秃疮;聤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去湿 聤耳 头疮 秃疮


竹蠹虫的功效 竹蠹虫的用途 竹蠹虫可以治疗 竹蠹虫的用法 竹蠹虫的用量 竹蠹虫主要治疗 竹蠹虫能够治疗的疾病 竹蠹虫的用法 竹蠹虫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朱唇

    “朱唇”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朱唇”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朱唇   【拼音名】Zhū Chún   【别名】小红花   【来源】唇形科朱唇Salvia coccina Fuss. ex Merr.,以全草入药。  
  • 紫花卫矛

      【拼音名】Zǐ Huā Wèi Máo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紫花卫矛的根及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porphyreus Loe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枝,鲜用或切段晒干;秋后采根,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紫花卫矛 灌木,高达
  • 皂角刺

    “皂角刺”在《中国药典》 “皂角刺”在《中药大辞典》 “皂角刺”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皂角刺   【拼音名】Zào Jiǎo Cì   【英文名】SPINA GLEDITSIAE   【别名】天丁、皂丁
  • 紫红鞭

      【拼音名】Zǐ Hónɡ Biān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锥花莸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yopteris paniculata C.B.Clark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锥花莸 ,攀援或披散灌木,高1-3
  • 紫杜鹃

    “紫杜鹃”在《中药大辞典》 “紫杜鹃”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紫杜鹃   【出处】《广东省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拼音名】Zǐ Dù Juān   【别名】土牡丹花、岭南杜鹃(《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