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椰子

椰子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椰子


椰子

“椰子”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椰子”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椰子

  【拼音名】Yē Zi

  【来源】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以果肉汁和果壳入药。果实成熟时采集,随时取肉汁及果壳供用。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果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用于心脏病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果壳:祛风,利湿,止痒。外用治体癣,脚癣

  【用法用量】椰汁或椰肉适量;外用椰壳放炉上烧,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冷凝得馏油,加30%酒精混合后涂患处。

  【备注】(1)生长9个月的椰子,曾取汁试用于临床,紧急时作为静脉输液的代用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椰子

  【拼音名】Yē Zi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剖开果壳,除去果肉内的浆液,微晾即可。置阴凉干燥处。防虫。

  【原形态】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多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性状】1.性状鉴别:本品呈心形,直径约5-10cm,有时纵剖成两瓣;种皮棕紫红色,具众多而凹陷的网状纹理,其一侧有数条纵理(种脊),种皮薄。果肉(胚乳)厚约Icm,洁白色,内有大形空腔,新鲜食之香而可口,干时较硬,折断面光滑,富油性。气微,味微甘。如放置时间过长,胚乳变为淡黄,则有脂肪酸败气,味微辛辣。

  2.显微鉴别:粉末特征:2.1.种皮石细胞长圆锥形或狭椭圆形,长40-70μm,直径20-30μm,淡黄色至棕黄色,壁孔明显或不甚明显。

  2.2.导管孔纹和螺纹,直径10-30μm。

  2.3.胚乳细胞多角形至长方形,内含油滴和少数棕色块状物。

  2.4.种皮细胞呈棕色不规则。

  【化学成份】椰子含油35%-45%。油中含游离脂肪酸20%,羊油酸(caproic acid)2%,棕榈酸(palmitic acid),羊脂酸(caprylic acid)9%,羊蜡酸(capric acid),油酸(oleic acid)2%,月桂酸(lauric acid);还含豆甾三烯醇(stignastatrienol), 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岩藻甾醇(fuco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甾醇(sterol)。碳水化合物约15%,主要有水苏糖(stachyose),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蛋白质不到5%,其中包括清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醇溶蛋白(proamine)等。含维生素(vitamin)B1 173μg%,B5 103μg%,B2微量、α-生育酚(α-toco-pherol)700μg%,γ-生育酚γ-tocopherol)250μg%。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 果核含甘露聚糖(mannan)。

  【性味】味微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补脾益肾;催乳。主脾虚水肿;腰膝酸软;产妇乳汁缺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纲目》:椰子
  • 《海药本草》:椰子
  • 《本草衍义》:椰子
  • 《本草蒙筌》:椰子
  • 《冯氏锦囊秘录》:椰子
  • 《医学入门》:椰子
  • 《本草图经》:椰子

相关中药

  • 印度菩提树皮

    “印度菩提树皮”在《中药大辞典》 “印度菩提树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印度菩提树皮   【出处】《中国药植图鉴》   【拼音名】Yìn Dù Pú Tí Shù Pí   【
  • 燕窠土

      【出处】《本草蒙筌》   【拼音名】Yàn Kē Tǔ   【别名】胡燕窠内土(《本草拾遗》),燕窠泥(《救急方》),燕窝泥、燕子泥(《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燕科动物金腰燕的泥巢。   【原形态】动物形态参见"胡燕卵"条。
  • 栘依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拼音名】Yí Yī   【别名】酸多李皮、多衣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栘依的茎皮及叶。初春取皮,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5~10米。小枝粗壮,幼时有黄白色绒毛,渐脱落,红褐色或紫褐色。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
  • 油柑根

    “油柑根”在《中药大辞典》 “油柑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油柑根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Yóu Gān Gēn   【别名】余甘子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根
  • 羊屎条花

      【拼音名】Yánɡ Shǐ Tiáo Huā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科植物烟管荚蒾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utile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烘干。   【原形态】烟管荚蒾 常绿灌木,高达2m。幼枝密被灰褐色星状毛,老枝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