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羊皮

羊皮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羊皮


羊皮

“羊皮”在《中药大辞典》

“羊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羊皮

  【出处】《食疗本草》

  【拼音名】Yánɡ Pí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皮。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化学成份】含水分、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物质,后两者含量很少。构成表皮层的蛋白质主要为角蛋白,构成真皮层的,主要是胶原及网硬蛋白。此外,尚含弹性硬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粘蛋白等。表皮常含多少黑色素,它是酪氨酸的代谢产物。网硬蛋白为构成网状组织的主要蛋白质,它和胶原构成皮的大部分。山羊皮的脂肪含量与其它动物(例如牛)相仿,但绵羊皮的脂肪则含量特多。

  【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去毛,煮羹:补虚劳。煮作膳食之:去一切风,治肺中虚风。"

  ②《纲目》:"干皮烧服,治蛊毒下血。"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皮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拼音名】Yánɡ Pí

  【英文名】sheepskin, Goatskin or sheepskin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羊时剥取皮肤,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化学成份】山羊或绵羊的皮含水分、 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物质,后两者含量很少,构成表皮层的蛋白抽主要为角蛋白(keratin);构成真皮层的,主要是胶原(collagen)及网硬蛋白(reticulin),此外尚含弹性硬蛋白(elastin),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及粘蛋白(mucin)等;表皮常含黑色素(melanin),它是酪氨酸(tyrosine)的代谢产物。 网硬蛋白 为构成网状组织的主要蛋白质,它和胶原构成皮的大部分。山羊皮的脂肪含量与其他动物(例如牛)相仿,但绵羊皮的脂肪含量则特多。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虚;祛瘀;消肿。主虚劳赢弱;肺脾气虚;跌打肿痛;蛊毒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作羹;或烧存性研末,每次6-9g。外用:适量,敷。

  【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去毛,煮羹:补虚劳。煮作矐食之:去一切风,治肺中虚风。

  2.《纲目》:干皮烧服,治蛊毒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补虚劳 虚劳


羊皮的功效 羊皮的用途 羊皮可以治疗 羊皮的用法 羊皮的用量 羊皮主要治疗 羊皮能够治疗的疾病 羊皮的用法 羊皮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岩蒿

    “岩蒿”在《中药大辞典》 “岩蒿”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岩蒿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Yán Hāo   【别名】乌拉-音-沙巴嗄(蒙名)。   【来源】为菊种植物岩蒿的全草。夏、秋采挖,去净泥土,熬
  • 一点血

    “一点血”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点血”在《中药大辞典》 “一点血”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点血   【拼音名】Yì Diǎn Xuè   【来源】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网脉秋海棠Begonia wilsonii Gagnep
  • 翼核果

      【拼音名】Yì Hé Guǒ   【别名】血风根、血风藤、红蛇根、青筋藤、铁牛入石、拉牛入石   【来源】鼠李科翼核果属植物翼核果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温。   【
  • 玉米须

    “玉米须”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玉米须”在《中药大辞典》 “玉米须”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玉米须   【拼音名】Yù Mǐ Xū   【别名】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   【来源】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玉米Zea
  • 岩丸子

      【别名】石鼓子、一口血、独牛   【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柔毛秋海棠Begonia henryi Hemsl.,以块茎入药。秋后挖取块茎,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解毒,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红崩白带;外用治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