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眼子菜

眼子菜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眼子菜


眼子菜

“眼子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眼子菜”在《中药大辞典》

“眼子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子菜

  【拼音名】Yǎn Zǐ Cài

  【别名】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

  【来源】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 A. Benn. et Baag.,以全草入药。春秋采集,晒干。

  【性味】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积。用于急性结膜炎,黄疸,水肿,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外用治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尚有下列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眼子菜入药。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 et Maack;牙齿草Potamogeton delavayi A. Benn;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 Miq.;西藏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 L.。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眼子菜

  【出处】《救荒本草》

  【拼音名】Yǎn Zǐ Cài

  【别名】牙齿草、牙拾草(《滇南本草》),水案板(《分类草药性》),鸭吃草(《种子植物名称》),金梳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板凳、弹木叶、扎水板(《四川中药志》),案板芽、水黄连(《陕西中草药》),檀木叶(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全草。3~4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茎;茎细长,近直立,直径约1毫米。浮生叶略带革质,披针形或披针状卵形,长4~13厘米,宽2~3厘米,全缘,先端钝或尖锐,基部近圆形;叶柄长6~11厘米;托叶尖锐,长2~5厘米。穗状花序长2~5厘米,着生于长3.5~8.5厘米的花茎上;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柄,花药向外开裂;雌蕊4,无柄,分离,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侧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圆形,具3个龙骨脊,顶端近扁平,不成喙。花期6~7月。

  本植物的嫩根(钉耙七)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静水池沼中。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理作用】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克/公斤/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6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性味】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微涩,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止血,消肿,驱蛔。治痢疾,黄疸,淋病,带下。血崩,痔血,蛔虫病,疮疡红肿。

  ①《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②《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臌胀,痒子。"

  ③《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④《四川中药志》:"消气臌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黄疸病: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

  ③治热淋: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装入猪直肠中炖吃。

  ⑤治常流鼻血:跟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

  ⑥治火眼: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疮疖:眼子菜鲜叶适量,搀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克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克药粉加水150毫升,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8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备注】此外,尚有小叶眼子菜的全草,在四川亦同等人药.植株各部均较上种为小,沉在水中的叶线形,长6厘米;浮在水面的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厘米,宽4~10毫米。花茎长1厘米;穗状花序长0.5~1厘米;果实长1.5毫米,背面的龙骨脊呈鸡冠状,顶端花柱部分星喙状。花期5~6月。分布东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眼子菜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Yǎn Zǐ Cài

  【英文名】Herb of Distinct Pondweed

  【别名】牙齿草、牙拾草、水案板、金梳子草、水板凳、扎木板、弹木叶、 案板芽、水黄连、檀木叶、滑油丹

  【来源】药材基源: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及鸡冠眼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amogeton distinctus Benn.[P.franchitii A. Benn. Et Baag.]2.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et Maack

  采收和储藏:3-4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1.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多分枝,常在顶端形成休眠芽体;茎长约50cm,常不分枝。浮水叶互生,花序下的对生;叶柄长5-20cm,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叶脉多条,先端连接;沉水叶互生;叶柄比浮水叶的短,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早落;托叶薄膜质,长2-7cm,先端尖锐,成鞘状抱茎;穗状花序生于浮水叶的叶腋;花序梗长4-7cm,比茎粗;穗长3-10cm,密生黄绿色小花。小坚果宽倒卵形,长3-3.5mm,腹面近于直,背部有3脊,侧面两2条较钝,基部通常有2突起。花期5-8月。

  2.鸡冠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根茎。茎丝状,圆形或近圆形。叶两型,沉没水中的条形,长达6cm,先端极尖;浮在水面的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4-10mm,先端钝或急尖,全缘,脉7条;叶柄短于叶片;托地膜质,与叶基部离生。花序穗状,梗长约1cm,穗长0.5-1cm,长椭圆形或头状。小坚果斜宽倒卵形,有短柄,柄长约1mm,背部有鸡冠状突起;花柱细,喙状,长约1.5mm。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水田或水塘中。

  2.生于静水池沼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2.分布于东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药理作用】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g/kg/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5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胆;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主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 (《滇南本草》)②治黄疸病: 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③治热淋: 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 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 装入猪直肠中炖吃。⑤治常流鼻血: 眼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 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⑥治火眼: 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⑦治疮疖: 眼子菜鲜叶适量, 捣烂外敷。 (《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止亦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2.《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膨胀,痒子。

  3.《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4.《四川中药志》:消气膨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5.《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6.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临床应用】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g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g药粉加水150ml,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3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鼻衄 赤白痢 疮疖痈肿 疮痈肿毒 大肠下血 臌胀 红崩 蛔虫病 火眼 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 淋病 利湿通淋 清热明目 驱蛔 热痢 热淋 湿热痢疾 通淋 血崩 痈疖 痈疖肿毒 镇痛 痔疮出血 痔血


眼子菜的功效 眼子菜的用途 眼子菜可以治疗 眼子菜的用法 眼子菜的用量 眼子菜主要治疗 眼子菜能够治疗的疾病 眼子菜的用法 眼子菜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鸭脚木

      【拼音名】Yā Jiǎo Mù   【别名】鸭脚板、鸭脚皮、鹅掌柴、五指通、伞托树   【来源】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yla (Lour.)Harms,以根皮、根和叶入药。全年可采,根、根皮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叶鲜用。   【性
  • 崖姜

      【别名】穿石剑   【来源】蕨类水龙骨科崖姜属植物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以根状茎入药。春夏采集,去毛,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微涩,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中耳
  • 野棉花根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Yě Mián Huā Gēn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棉花"条。   【生境分布】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地。
  • 岩酸

      【出处】本品原名独羊,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七卷石草类,云:“独牛生云南山石间。初生一叶,似秋海棠叶而光滑无锯齿,淡绿厚脆,疏纹数道,面有紫晕如指印痕。茎高三四寸,从茎上发苞开花。花亦似海棠,只二瓣,黄心一簇。”所述及附图特征与现柔毛秋海棠颇似。   【拼音名】Yán Suān
  • 一枝香

    “一枝香”在《中药大辞典》 “一枝香”在《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一枝香   【出处】江苏   【拼音名】Yì Zhī Xiānɡ   【别名】狼尾拉花、气管炎草。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水蔓青的全草。   【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