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石吊兰

石吊兰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吊兰


石吊兰

“石吊兰”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吊兰”在《中药大辞典》

“石吊兰”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吊兰

  【拼音名】Shí Diào Lán

  【别名】石豇豆、岩泽兰、赶山艽、石三七[江西]

  【来源】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石吊兰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注: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也作石吊兰入药;石豇豆Lysionotus cavaleriei Levl、石光棍(岩参)Lysionotus settatus D. Don与石吊兰功效类似。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用于咳嗽,支气管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

  【用法用量】2~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吊兰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Shí Diào Lán

  【别名】黑乌骨(《植物名实图考》),石豇豆(《草木便方》),石泽兰、大姜豆、小泽兰(《分类草药性》),岩豇豆、岩茶(《贵州民间方药集》),岩泽兰(《贵阳民间药草》),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湖南药物志》),接骨生、山泽兰、千锤打、产后茶(《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8~9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达25厘米,攀附石上或树上。叶对生或3叶轮生;革质,长椭圆状拔针形,长2.5~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钝形或尖,边缘具钝状稀锯齿,基部楔形或钝圆,主脉下面凸出;叶柄紫红绿色。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梗长约1厘米;萼深5裂,裂片狭披针形;花冠简状,白色至淡红色,长约5厘米,中部以上膨胀,2唇形,5裂;发育雄蕊2,退化雄蕊2;雄蕊1,于房上位。蒴果线形,长约7~10厘米,直径3毫米。种子细微,纺锤形,褐色,两端有褐色毛。花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岩石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甘苦,凉。

  ①《草木便方》:"甘。"

  ②《分类草药性》:"苦,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甘苦,平,无毒。"

  ④《文山中草药》:"苦,凉。"

  【功能主治】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⑥《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⑦《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跌打损伤:石吊兰五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吊兰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Shí Diào Lán

  【英文名】Few-flower Lysionotus ,Fewflower Lysionotus Herb, Herb of Fewflower Lysionotus

  【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石吊兰 常绿小灌木。茎长7-30cm,有匍匐茎,常攀附于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长1-5mm;叶生革质,形状弯化较大,线形、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5.8cm,宽0.4-1.5(-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的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不显。花单生呀2-4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镖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关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长3.5-4.8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长2-3.4cm,内藏;子房线形,花柱短,柱头弯。蒴果线形,长5.5-9cm,宽2-3mm。种子纺锤形,长不及1mm,先端具长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丘陵、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岩上或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木栓形成层明显。皮层由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单列。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个纤维。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①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③气孔为不定式。④导管为梯形、螺纹。⑤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疣状突起。⑥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化学成份】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1-3]。

  【药理作用】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6滴,溶液显深红色。(检查黄酮类成分)(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石吊兰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开。日光下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同一位置上显同样色斑。喷三氯化铝后颜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显紫红色荧光。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3.《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6.《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7.《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崩带 喘咳 风湿疼痛 钩端螺旋体病 化痰止咳 活血调经 菌痢 咳喘 咳喘痰多 凉血止血 清肺 清肺止咳 清热燥湿 去风 祛湿 祛痰 祛痰止咳 祛瘀 痛经 通络 通络止痛 消痰 养阴 燥湿


石吊兰的功效 石吊兰的用途 石吊兰可以治疗 石吊兰的用法 石吊兰的用量 石吊兰主要治疗 石吊兰能够治疗的疾病 石吊兰的用法 石吊兰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实葫芦根

      【拼音名】Shí Hú Lu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全缘栝楼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数米。块根粗大,富含具纵棱和槽,被短柔毛。叶柄长4-12cm,具纵条纹,密被短柔毛
  • 石楠

      【拼音名】Shí Nán   【别名】扇骨木、千年红   【来源】蔷薇科石楠属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以根和叶入药。根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叶随用随采,或夏季采晒干。   【性味】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 石菖蒲花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Shí Chānɡ Pú Huā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花蕾。   【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调经行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中药大
  • 三叉虎根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Sān Chā Hǔ Gēn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三丫苦的根或根皮。   【原形态】形态详"三丫苦叶"条。   【化学成份】根含生物碱。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树锦鸡儿

      【别名】骨担草、树金鸡儿   【来源】豆科锦鸡儿属植物树锦鸡儿Caragana arborescens Lam.,以根皮入药。秋季采,洗净切丝晒干。   【性味】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通乳,利湿。用于乳汁不通,白带,脚气,麻木浮肿   【用法用量】0.5~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