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牛戳口

牛戳口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牛戳口


牛戳口

  【拼音名】Niú Chuō Kǒu

  【别名】老牛锉、千针草、大蓟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蓟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 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野蓟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是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全角为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狭成翼柄长20-25cm,宽7-9cm,羽关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cm,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现近乎二回羽裂状态;向上的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街道样分裂或不裂,边缘有刺齿,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全部或至少上部叶两面异彩色,上面绿色,沿脉被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色或浅灰色,被稀疏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约2cm;总苞片约5层,外层及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表,长6-13mm,宽2-2.5mm,先端急尖成短针刺,国缘有缘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遥;花紫红以,花冠长约2.4cm,檐部与细管部待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瘦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8mm,压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层,白色,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cm,内层先端纺锤状扩大。花、最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凉血止血 尿血 衄血 消肿解毒 痈疮 痈疮肿毒

牛戳口


牛戳口的功效 牛戳口的用途 牛戳口可以治疗 牛戳口的用法 牛戳口的用量 牛戳口主要治疗 牛戳口能够治疗的疾病 牛戳口的用法 牛戳口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拟缺香茶菜

      【拼音名】Nǐ Quē Xiānɡ Chá Cài   【别名】野紫苏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拟缺香茶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excisoides(Su ex C.H.Hu)C.Y.Wu et H.W.Li[Plectranthus ex
  • 南瓜七

    “南瓜七”在《中药大辞典》 “南瓜七”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南瓜七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Nán Guā Qī   【别名】马蹄当归、八角乌   【来源】为菊科植物四川橐吾的根。6~11月采收。
  • 牛脾

    “牛脾”在《中药大辞典》 “牛脾”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牛脾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Niú Pí   【别名】牛连贴(《滇南本草》)。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脾脏。   【性味
  • 闹狗药

    “闹狗药”在《中药大辞典》 “闹狗药”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闹狗药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Nào Gǒu Yào   【别名】小鸡骨常山、见血飞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小鸡骨常山的叶。
  • 女儿茶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Nǚ ér Chá   【别名】岩果紫(《贵州民间药物》),黄茶根、女儿红(《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崖枣树的根或枝叶。4~5月采嫩枝叶;秋冬采根。   【原形态】灌木,高仅1.5米。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