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毛毡草

毛毡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毛毡草


毛毡草

“毛毡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毛毡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

  【别名】臭草、臭毛毡草

  【来源】菊科毛毡草Blumea hieraciifolia (D. Don) DC.,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肠炎腹泻;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痒疼痛

  【用法用量】全草3~5钱,水煎服。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或用全草水煎外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毛毡草

  【拼音名】Máo Zhān Cǎo

  【别名】臭草、鹅掌风、走马风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Ergeron hieracifolium D. Don;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态】毛毡草 草本,高50-150cm。茎上部有分枝,具条棱,被开展的必绢毛状长柔毛,并杂有头状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轴被毛更密,节间长1-2cm。叶主要茎生,下部和中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7-10cm。宽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产渐狭下延,近无柄,边缘有硬尖齿,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绢毛状绒毛或绵毛;上部叶较小,无柄,长2-4cm,宽0.4-1.5cm,两面被白色密绵毛或丝光毛,边缘尖齿。头状花序多数2-7个簇生,排列成穗状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片4-5层,上部淡紫色,外层线状披针形,背面被白色绒毛,中层线状长圆形,背面被疏毛,内层极狭,丝状;花托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3齿裂;两性花较少数,花冠檐部5稀6浅裂,有疏毛和腺体。瘦果圆柱形,具棱10条,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状,易脱浇。花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或低山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云南等地。

  【性味】味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泄泻;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肠炎腹泻 毒虫螫伤 腹泻 治肠炎


毛毡草的功效 毛毡草的用途 毛毡草可以治疗 毛毡草的用法 毛毡草的用量 毛毡草主要治疗 毛毡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毛毡草的用法 毛毡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马鞍叶

      【拼音名】Mǎ ān Yè   【别名】夜关门、蝴蝶风、羊蹄藤、夜合叶   【来源】豆科羊蹄甲属植物马鞍叶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Oliv.,以根、幼枝及叶入药。根全年采,幼枝及叶夏季采,晒干。   【性味】根:酸、涩,平。   叶、幼枝:苦、涩,凉
  • 密穗砖子苗

      【拼音名】Mì Suì Zhuān Zǐ Miáo   【来源】莎草科密穗砖子苗Mariscus compactus (Retz.)Druc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西藏及西南各省至广东、广西。   【性味】辛、苦,平。   【功能
  • 马蹬草

    “马蹬草”在《中药大辞典》 “马蹬草”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马蹬草   【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Mǎ Dēnɡ Cǎo   【别名】过桥草   【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过山蕨的全草。   【原形
  • 绵毛马兜铃

      【拼音名】Mián Máo Mǎ Dōu Línɡ   【英文名】Wooly Dutchmanspipe Herb   【别名】寻骨风、黄木香、毛香、猴耳草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 毛柴胡

      【拼音名】Máo Chái Hú   【别名】枪刀菜、毛牛耳大黄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连菜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cris hieraci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毛连菜 一年生草本,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