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柳枝

柳枝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柳枝


柳枝

“柳枝”在《中药大辞典》

“柳枝”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柳枝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iǔ Zhī

  【别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原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化学成份】木质部含水杨甙。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附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柳枝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夷、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其嫩芽可作饮汤。

  【拼音名】Liǔ Zhī

  【别名】杨柳条、柳条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储藏:春季摘取嫩树枝条,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荫,较耐寒,耐湿性强,短期淹水没顶不致死亡,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活的壤土或石灰石性土壤生长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可以用种子繁殖培育新品克服长期无性繁殖而引起的植株早衰现象,并可增强抗病能力,随采随播。扦插繁殖为主,春、秋季均可扦插。春季在萌芽前,秋季在落叶后,选2-3年生,直径0.8-1.5cm,长15-20cm的插条,按行株距30cm×20cm扦插育苗;或按行株距2m×20cm或3m×2m开穴,扦插造林。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去萌蘖,追施氮肥,清除杂草,秋季落叶后进行冬剪,提高分枝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虫害有光肩星牛、柳瘿蚊、杨扇舟蛾、柳九星叶(虫甲)、柳毒蛾、柳金花虫等。

  【性状】性状鉴别 嫩枝圆柱形,直径5-10mm,表面微有纵皱纹,黄色。节间长0.5-5cm,上有交叉排列的芽或残留的三角形瘢痕。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浅棕色,木部宽而黄白色,中央有黄白色髓部。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枝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外被较厚角质层,较粗的枝可见木栓层。皮层明显,中柱鞘部位可见纤维束群,老枝为断续排列的环状,韧皮部宽广,有纤维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绝大部分,导管常单个或1-3个相连。中央髓部发达,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化学成份】木质部含水杨甙(salicin)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性寒

  【归经】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2.《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3.《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纲目》:煎服,治黄痘,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5.《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得配本草》:柳枝

相关中药

  • 卵叶蜘蛛抱蛋

      【拼音名】Luǎn Yè Zhī Zhū Bào Dàn   【别名】粽巴叶、蜘蛛抱蛋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卵叶蜘蛛抱蛋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卵叶蜘蛛抱蛋 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
  • 簕欓

      【拼音名】Lè Tǎnɡ   【别名】狗花椒、鹰不泊[福建、广东]、鸡胡欓、土花椒[海南]、刺苍根、鸟不宿[广东、广西]   【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簕欓Zanthoxylum avicennae (Lam.)DC.,以根、叶与果入药。根全年可采;叶随时可采;果冬季采,晒
  • 龙舌草

    “龙舌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龙舌草”在《中药大辞典》 “龙舌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舌草   【拼音名】Lónɡ Shé Cǎo   【别名】塘底菜、水白菜、水芥菜、水莴苣、龙爪草、海菜   
  • 老白花树皮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拼音名】Lǎo Bái Huā Shù Pí   【来源】为豆科植物羊蹄甲的树皮。全年可采。   【化学成份】含鞣质10~15%。   【药理作用】树皮及根有驱虫作用,并可用于肠粘膜炎症。新鲜树汁可作祛痰
  • 绿段草

      【出处】绿段草原名地胆,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云:"地胆产大厦岭(今江西、广东交界)。或呼为绿段草。高三寸许,叶如水竹于叶而宽厚,面绿有直纹,紫白圆点相间;背紫,光滑可爱。"所述及附图,与现野牡丹科植物小蜂斗草相符。   【拼音名】Lǜ Duàn Cǎo   【别名】地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