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黄珠子草

黄珠子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黄珠子草


黄珠子草

“黄珠子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珠子草”在《中药大辞典》

“黄珠子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珠子草

  【拼音名】Huánɡ Zhū Zi Cǎo

  【别名】乳痈根

  【来源】大戟科黄珠子草Phyllanthus simplex Retz.,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散结,健胃消积。

  小儿疳积:鲜全草3~5钱,水煎服,或蒸猪瘦肉服。

  乳腺炎:鲜全草捣烂外敷,并用全草水煎外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珠子草

  【出处】《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Huánɡ Zhū Zi Cǎo

  【别名】珍珠草、鱼骨草、日开夜闭(《南宁市药物志》),地珍珠、假芋(《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黄珠子草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约40厘米,秃净。茎基部木质化,表面带紫色,叶互生,2列,线状长圆形,长1.3~2.5厘米,宽3~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钝,全缘;叶柄短,长不及1毫米,托叶2枚,卵状披针形,褐红色。花小,单性同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雄花具短柄,萼片6,两轮,矩圆形,内轮较外轮大,黄绿色;花瓣缺如;雄蕊3,花药2室,蜜腺6枚;雌花具柄,长约1毫米,花后伸长,萼6裂,裂片矩圆形,长约1毫米,反展;子房3室,有3条纵槽和小疣状突起,花柱3枚,柱头2裂、蒴果球形,紫红色,平滑,3裂。种子褐棕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湿润处。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①《南宁市药物志》:"甘苦。"

  ②《广西中药志》:"甘,平。"

  【功能主治】①《南宁市药物志》:"全草:消食,退翳。治疳积及疳积入眼。"

  ②《广西药植名录》:"全草:补脾胃,治淋病,骨哽喉,小儿疳积。根:治乳房脓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珠子草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Huánɡ Zhū Zi Cǎo

  【英文名】Simple Phyllanthus

  【别名】珍珠草、鱼骨草、日开夜闭、音叶叶下珠、山油柑。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黄珠子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anthus virgatus Forst.f.[P.simplex Retz.;P.simplex Retz.var.virgatus(Forst.f.)Muell.Arg.;P.ancepssensu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黄珠子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60cm。有时主茎不明显,枝通常自茎基部分出。全株无毛。单叶互生;几无柄;托叶膜质,卵状三角形,长约1mm,粉红色;叶片近革质,线大辩论披针形、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25mm,宽2-7m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白霜。花小,单性同株;通常1朵雌花和2-4朵雄花簇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约2mm,萼片6,雄蕊3,化丝分离,花盘腺体6;雌花花梗长约5mm,花萼6深裂,紫红色,外折,子房球形,3室,具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2深裂;花盘不分裂。蒴果扁球形,直径2-3mm,果皮紫红色,具鳞片状凸起,果梗丝状,长5-12mm,萼片宿存;种子具细疣点。花期4-5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50mm以下的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味】甘苦;平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积;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主疳积;痢疾;淋病;乳痈;牙疳;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含漱。

  【各家论述】1.《南宁市药物志》:全草:消食,退翳。治疳积及疳积入眼。

  2.《广西药植名录》:全草:补脾胃,治淋病,骨哽喉,小儿疳积。根:治乳房脓肿。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补脾 补脾胃 捣烂外敷 毒蛇 毒蛇咬伤 疳积 健脾 健脾消积 健胃 淋病 利尿通淋 脓肿 全草 乳腺炎 乳痈 散结 水煎 水煎服 水煎外洗 通淋 退翳 小儿疳积 消积 消食 牙疳

黄珠子草


黄珠子草的功效 黄珠子草的用途 黄珠子草可以治疗 黄珠子草的用法 黄珠子草的用量 黄珠子草主要治疗 黄珠子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黄珠子草的用法 黄珠子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黑皮跌打

    “黑皮跌打”在《中药大辞典》 “黑皮跌打”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黑皮跌打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拼音名】Hēi Pí Diē Dǎ   【别名】通气香、大力丸、埋罕(傣名)   【来源】为番荔枝科植物黑
  • 鹤虱

    “鹤虱”在《中药大辞典》 “鹤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鹤虱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è Shī   【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
  • 红葱

      【别名】红葱头、小红葱、怕波亮[傣语]   【来源】鸢尾科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Merr. ex K. Heyne (E. plicata Herb.),以全草、鳞茎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云南。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
  • 候风藤

      【出处】候风藤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候风藤,南康(在今江西省南部地区南康县境内)山田膛上多有之。长茎丛生,高三四尺,不作藤蔓。叶如木樨叶,面青绿,背黄白,有赭纹。春开白花,下垂如橘柚花,长瓣五出,反卷向上,中突出黄蕊一簇。"以上描述和候凤藤形态图所示特征均与现安息香科植物野茉莉相符。
  • 槲叶

    “槲叶”在《中药大辞典》 “槲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槲叶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Hú Yè   【别名】槲若(《唐本草》)。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   【炮制】《本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