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胡桐泪

胡桐泪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胡桐泪


胡桐泪

“胡桐泪”在《中药大辞典》

“胡桐泪”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ú Tónɡ Lèi

  【别名】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律(《日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纲目》)。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原形态】胡杨,又名:胡桐(《汉书》)。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生境分布】分布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性状】分老式、新式两种。㈠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㈡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性味】《唐本草》:"味咸苦,大寒,无毒。"

  【归经】入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肾。"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入散剂。

  【注意】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附方】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胆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茶匙姜汤调咽。(《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牙疼,喜吹风:胡桐泪入麝香掺之。(《纲目》)

  ③治齿缝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血出不定,再贴。(《圣惠方》)

  ④治牙齿根宣露挺出,脓血,口气: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

  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牙疳:胡桐碱、黄丹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胃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内,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火煎熬,切勿搅拌,至水分蒸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内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剂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各家论述】①《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②《本草经疏》:"胡桐泪,《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故主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桐泪

  【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Hú Tónɡ Lèi

  【别名】胡桐律、石律、石泪、胡桐碱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产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euphratica Oliv.[P.diversifolia Schrenk.]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0-15m。树皮淡灰褐色,下部条裂。芽椭圆形,褐色,长约7mm。苗期和萌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波状齿牙;成年树小枝泥黄色;枝内富含盐分,叶形多变;叶柄微扁,约与叶片等长,萌枝叶柄长仅1cm;叶片卵圆形、卵状披针形、三角形状卵形或肾形,先端有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点,两面同色。雄花序长2-3cm,轴有短柔毛;雄蕊15-25,花药紫红色,花盘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略呈菱形,上部有疏齿牙;雌花序长约2.5cm,果期长达9cm,子房长卵形,柱头3,2浅裂,鲜红或淡黄绿色。蒴果长卵圆形,长10-12cm,2-3瓣裂,无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河谷和平原等地的盐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不规则的颗粒状小块或小薄片状,多相互粘结成疏松的团块。表面棕黄色至棕色,具角质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颜色稍浅,放置则逐渐变深。气极微,味微苦、涩、嚼之微粘牙,稍有砂粒感。

  显微鉴别 粉末待征:棕黄色。树脂状物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淡黄色,常带裂隙和纹理。多混杂有两种非腺毛,一种长而细,直径约10μm;一种短而粗,直径约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1)胡桐泪的1%甲醇液,加盐酸2滴,振摇后再加镁粉少许,微加热,5-10min后溶液显棕红色。(检查黄酮类)(2)加热软化融溶,燃之微起泡,呈亮黄色火焰;微有芳香气散出,残渣黑色。

  (3)取本品甲醇液0.5ml,加5%亚硝酸纳2滴,溶液呈乳状淡黄色;再加5%氢氧化钠2-4滴,则变成暗血红色溶液。(检查酸羟基)(4)薄层色谱 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泪甲醇液,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开,展距13cm,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性味】苦;咸;性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主咽喉肿痛;齿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注意】1.《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2.《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2.《海药本草》:主风疳NI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3.《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4.《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5.《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6.《本草汇言》:降火热,清痰结。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千金翼方》:胡桐泪
  • 《新修本草》:胡桐泪
  • 《海药本草》:胡桐泪
  • 《本草备要》:胡桐泪
  • 《本草蒙筌》:胡桐泪
  • 《冯氏锦囊秘录》:胡桐泪
  • 《医学入门》:胡桐泪
  • 《本草图经》:胡桐泪
  • 《证类本草》:胡桐泪
  • 《得配本草》:胡桐泪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桐泪
  • 《本草分经》:胡桐泪
  • 《本草撮要》:胡桐泪
  • 《药性切用》:胡桐泪
  • 《本草求真》:胡桐泪
  • 《本草从新》:胡桐泪

相关中药

  • 黑果拨毒散

      【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拼音名】Hēi Guǒ Bō Dú Sàn   【英文名】Blackfruit Knotweed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德氏蓼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dielsii Levl.[P.parad
  • 红筷子冠毛

    “红筷子冠毛”在《中药大辞典》 “红筷子冠毛”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红筷子冠毛   【出处】《峨嵋药植》   【拼音名】Hónɡ Kuài Zi Guàn Máo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兰的
  • 盒子草

    “盒子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盒子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盒子草   【别名】黄丝藤、葫篓棵子、天球草、鸳鸯木鳖、盒儿藤、龟儿草   【来源】葫芦科盒子草属植物盒子草Actinostemma lobatum (Maxim.) Max
  • 荷叶

    “荷叶”在《中国药典》 “荷叶”在《中药大辞典》 “荷叶”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荷叶   【拼音名】Hé Yè   【英文名】FOLIUM NELUMBINIS   【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 红头翁

      【拼音名】Hónɡ Tóu Wēnɡ   【别名】蛆药、地皮消、地皮胶、刀口药   【来源】爵床科芦莉草属植物芦莉草Ruellia drymophila (Diels) Hand.-Maz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微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