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凤尾搜山虎

凤尾搜山虎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凤尾搜山虎


凤尾搜山虎

“凤尾搜山虎”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凤尾搜山虎”在《中药大辞典》

“凤尾搜山虎”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尾搜山虎

  【拼音名】Fènɡ Wěi Sōu Shān Hǔ

  【别名】多羽节肢蕨、地蜈蚣、搜山虎、爬地虎、过山龙

  【来源】蕨类水龙骨科凤尾搜山虎Arthromeris mairei (Brause) Ching,以根状茎入药。

  【生境分布】西南地区。

  【性味】苦、微涩,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络止痛,消积滞,通大便。主治食积,胃痛,腹胀,便秘,风湿筋骨痛,坐骨神经痛,牙痛,头痛

  【用法用量】1~2钱。

  【注意】生用性蒙,熟用性缓,故须炮制。

  老年人体虚及孕妇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凤尾搜山虎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Fènɡ Wěi Sōu Shān Hǔ

  【别名】搜山虎、地蜈蚣、爬山虎、过山龙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西南节肢蕨的根茎。秋、冬采挖。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根茎长,横生,生叶处隆起,叶落后留有凹槽,鳞片线状披针形,暗棕色,先端钻形;须根多数,纤细弯曲。叶远生,叶柄长约13厘米,黄绿色,基部有小突起;1回羽状复叶,狭卵形,两侧羽片8~16对,顶片与最上的侧羽片连合,末端1对羽片最大,其基部外侧有一长耳状裂片;羽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尾尖,基部微狭,无柄,边缘膜质,中脉于两面凸出,平行侧脉羽状,不明显。孢子囊群球形,棕色,常两两相连。

  【生境分布】生于山岩石隙阴湿处。分布西南地区。

  【炮制】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放入子母火中烧半小时,括去皮毛,切片晒干。

  【性味】性微寒,味苦微涩,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络,消积滞,通大便,降火。治食积胃痛,腹胀便秘,风湿筋骨疼痛,坐骨神经痛,目痛,牙痛,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配蜂蜜服。

  【注意】年老、体虚及孕妇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凤尾搜山虎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Fènɡ Wěi Sōu Shān Hǔ

  【英文名】rhizome of Maire Jointed Pinna Fern

  【别名】地蜈蚣、爬山虎、过山龙、石连姜、钻地风、钻地蜈蚣、凤尾草、毛消、毛虫、搜山虎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多羽节肢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hromeris mairei (Brause) Ching

  采收和储藏:秋、科季采挖根茎,洗净,去须根,放火上燎去毛,刮去外皮,晒干,或片晒干。

  【原形态】多羽节肢蕨,植株高50-70cm。根茎长而横生,密被淡棕色、渐尖头狭披针形鳞片,全缘。叶元生;叶柄长约18cm,禾秆色;叶片一回羽状;侧生羽片6-12对或更多,长达14cm,宽2-2.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楔形,边缘波状,有狭的软骨质边,顶生羽片常与其下侧羽片相连,无柄;末端一对羽片最大,其基部外侧有一长耳状裂片,羽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尾尖,基部微狭,无柄,叶片两面光滑;侧脉羽状,在背面隆起。孢子囊群小,圆形,棕色,在侧脉之间有2行,常彼此成对汇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m左右的针叶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呈长圆柱形,一端钻形,稍弯曲,长6-11cm,宽1-1.5cm。表面暗棕褐色,具凹陷的叶痕、残留鳞片及点状根痕。质坚,味苦涩。

  【炮制】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放入子母火中烧半小时,括去皮毛,切片晒干。

  【性味】味苦;微涩;性微寒;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消积通便;降火;止痛;利尿。主风湿稻田骨痛;坐骨神经痛;骨折;食积腹胀;便秘;目赤;牙痛;头痛;小便不利;淋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泡酒;或配蜂蜜。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便秘 风湿筋骨疼痛 风湿筋骨痛 腹胀 腹胀便秘 骨折 活络 活络止痛 降火 筋骨疼痛 筋骨痛 利尿 淋浊 目赤 目痛 祛风活络 神经痛 食积 食积腹胀 通便 通大便 头痛 胃痛 小便不利 消积 消积滞 牙痛 坐骨神经痛

凤尾搜山虎


凤尾搜山虎的功效 凤尾搜山虎的用途 凤尾搜山虎可以治疗 凤尾搜山虎的用法 凤尾搜山虎的用量 凤尾搜山虎主要治疗 凤尾搜山虎能够治疗的疾病 凤尾搜山虎的用法 凤尾搜山虎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凤仙透骨草

      【出处】本品原植物形态描述始见于《救荒本草》,名“小桃红”。《本草正》云:“(凤仙花)善透骨通窍,故又名透骨草。”《纲目拾遗》谓:“凤仙花,一名透骨草,以其性利,能软坚,故有此名。”又于透骨草条下记载:“汪连仕《采药书》:透骨草仿佛马鞭之形,大能软坚。取汁浸龟板能化为水…&hel
  • 腐巴

    “腐巴”在《中药大辞典》 “腐巴”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腐巴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Fǔ Bā   【别名】锅炙(《药性考》),豆腐锅巴(《慈航活人书》)。   【来源】为煮豆浆时锅底所结之焦巴。   【功
  • 风毛菊

      【拼音名】Fēnɡ Máo Jú   【别名】八棱麻、八楞麻、三棱草、八面风   【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
  • 福建排草

      【出处】本品以刘海节菊之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清曰:"刘海节菊,似黄花刘寄奴而茎叶细瘦。花亦无长蕊。"观其附图,与福建过路黄极相似。   【拼音名】Fú Jiàn Pái Cǎo   【别名】刘海节菊   【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福建过路黄的全草。   拉丁
  • 腹水草

    “腹水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腹水草”在《中药大辞典》 “腹水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腹水草   【拼音名】Fù Shuí Cǎo   【别名】两头爬、两头粘、两头镇、仙桥草、钓鱼竿、钓竿藤、爬岩红、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