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钓杆柴

钓杆柴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钓杆柴


钓杆柴

“钓杆柴”在《中药大辞典》

“钓杆柴”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钓杆柴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Diào Gǎn Chái

  【别名】钓鱼竿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根。秋季采收。

  【原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稀不裂,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腋具柔毛;叶柄长0.7~1.5厘米,微被毛或近于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4~9厘米,无毛,花梗长0.3~1厘米;花淡红色,直径0.6~0.8厘米;萼筒筒状,长1~1.2厘米,外面无毛,裂片5,三角形;花瓣倒卵形;雄蕊10~15;心皮1~2,子房顶端有毛。蓇葖果长椭圆形,萼裂片宿存,外面疏被长腺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分布河南、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苦酸甘,凉。

  【功能主治】利水除湿,清热止血,治水肿,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钓杆柴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Diào Gǎn Chái

  【英文名】Chinese Neillia, Root of Chinese Neillia

  【别名】钓鱼竿、黑楂子、杆杆梢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和毛中绣线梅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illia sinensis Oliv.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除去茎枝,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1.中华绣线梅 灌木,高达2m。小枝圆柱形,无毛。幼时紫褐色,老时暗灰褐色。冬芽卵形,先端钝,微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红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5cm,微被短毛或近于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全缘,长0.8-1cm,早落;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cm,宽3-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有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腋有柔毛。花两性;顶生总状花序,4-9cm,花梗长3-10mm,无毛;花直径6-8mm;萼筒钟状,长1-1.2cm,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萼片5,三角形,先端尾尖,全缘,长3-4mm;花瓣5,倒卵形,长约3mm,宽约2mm,先端圆钝,淡粉红色;雄蕊10-15,花丝不等长,生于萼筒边缘,排成不规则的2轮;心皮1-2,子房先端有毛。花柱直立。蓇葖果长椭圆形,萼筒宿存,外被疏生长腺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2.毛叶绣线梅 本种与中华绣线梅很相似,惟小枝、叶柄和叶片下面都具有密毛,叶边缘分裂较深,花梗长(3-3mm)、萼筒(长8-9mm)较短。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

  2.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坡丛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苦、酸、甘;凉

  【归经】肺;膀胱;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止血。主水肿;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湿 咳血 利水 利水除湿 利水消肿 清热止血 水肿


钓杆柴的功效 钓杆柴的用途 钓杆柴可以治疗 钓杆柴的用法 钓杆柴的用量 钓杆柴主要治疗 钓杆柴能够治疗的疾病 钓杆柴的用法 钓杆柴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大叶桉

      【拼音名】Dà Yè ān   【别名】蚊仔树   【来源】为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以叶入药。全年可采,阴干备用。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5~15米,树皮粗糙,有槽纹,灰棕色至暗棕色,小枝浅红色。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革质
  • 大阳关

      【拼音名】Dà Yánɡ Guān   【别名】棠菊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广西斑鸠菊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chingian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广西斑鸠菊 攀援灌木
  • 鞑新菊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Dá Xīn Jú   【别名】色尔君木美多(藏名)   【来源】为菊科植物鞑新菊的头状花序。8~9月采花,阴干。   【原形态】鞑新菊,又名:川西小黄菊。   多年生草本,被疏绵毛。叶片狭长圆形,栉齿状分
  • 倒钩刺

    “倒钩刺”在《中药大辞典》 “倒钩刺”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倒钩刺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Dǎo Gōu Cì   【别名】小乌泡、小倒钩刺、刺黄连、刺茶、散血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的
  • 大果琉璃草

      【拼音名】Dà Guǒ Liú Lí Cǎo   【别名】展枝倒提壶、大赖毛子   【来源】紫草科大果琉璃草Cynoglossum divari catum Steph.,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辽宁、吉林、华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