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滇五味

滇五味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滇五味


滇五味

“滇五味”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滇五味”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滇五味

  【别名】五味子[云南]、过山龙

  【来源】木兰科滇五味Schisandra rubriflora (Franch.)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功能主治】镇咳,滋养,强壮,止泻,止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滇五味

  【拼音名】Diān Wǔ Wèi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rubriflora(Franch.)Rehd.etWils.[S.chinensisvar.rubriflora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原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紫色或褐色,有棱,老枝灰褐色,近圆柱形。叶柄长1-3cm;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6-15cm,宽(2-)3-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明显的腺状锯齿或有时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或苍白色,网脉明显在下面凸起。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单生或2-3朵簇生,深红色,直径2-3cm,花被5-8,排成2-3轮;雄蕊40-60,着生于长椭圆形花托上,排成4-7列;雌蕊心皮60-100。聚合果果序轴粗壮,直径6mm,长9-18cm,小浆果成熟时球形,红色。种子2,肾形,种皮光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2500-3400m的山地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不规则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3-5mm。表面红褐色,稍皱缩,果皮薄而半透明状,果肉较厚。种子肾圆形,直径2.5-3.5mm,黄棕色,表面略呈颗粒状。气清香,味微咸而辛。

  性状鉴别 果皮表面观:果皮表皮细胞表面具角质线纹,垂周壁呈念珠状增厚,油细胞直径50-75μm。种皮横切面观:种子表皮石细胞长方形,1列,径向延长,长约50μm,宽20-30μm,外侧壁无突起,壁厚,纹孔及孔沟均不明显;种皮表皮下石细胞类圆形、卵形、棱形,长60-130μm,宽40-60μm,厚薄不一,纹孔及孔沟明显。

  【化学成份】果实中含五味子素(wuweizisu)C,左旋的红花五味子素(rubschisandrin),红花五味子酯(rnbschisantherin),脱氧五味于素(deoxyschisandrin),翼梗五味子酚乙酸酯(schisan-henol acetate),翼梗五味子酚(schisanhenol)B, 翼梗五味子酚,五味子脂素(gomisin)O, 前五味子脂素(pregomisin),内消旋二氢愈疮木脂酸(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五味子素(schizandrin)A、B,北五味子醇乙(wuweizichum B)。

  【药理作用】1.保肝作用 果实的醇浸膏5g/kg,10g/kg灌胃对四氯化碳(CC1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显着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也可降低小鼠死亡率。本品中所含五味子酚具以下作用:①对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具有诱导作用。②对CC14中毒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有降低作用。③对14C-四氯化碳引起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和对微粒体共价结合具有抑制作用;对活性氧自由基损伤也具拮抗作用。

  2.镇静作用 本品醇浸膏5g/kg灌胃,能明显延长小鼠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但2.5g/kg灌胃无镇静作用。

  3.镇咳、祛痰作用 通过氨水引咳及酚红排泌实验,醇浸膏5g/kg灌胃,可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及增加酚红排出量,表明本品有非常显着的镇咳祛痰作用。

  【性味】酸;甘;性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9g。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补肾 盗汗 滑精 津伤口渴 久泻 久泻不止 口渴 梦遗 内热消渴 尿频 宁心 强壮 生津 失眠 收敛 收敛固涩 消渴 心悸 心悸失眠 虚喘 遗尿 遗尿尿频 益气 益气生津 镇咳 止汗 止泻 自汗


滇五味的功效 滇五味的用途 滇五味可以治疗 滇五味的用法 滇五味的用量 滇五味主要治疗 滇五味能够治疗的疾病 滇五味的用法 滇五味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大头菜子

      【别名】水芥子   【来源】十字花科大头菜子Brassica napobrassica Mill.,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栽培。   【性味】辛、甘、苦,温。   【功能主治】泻湿热,散热毒。主治黄疸,便秘,目疾,乳痈,小儿头疮,无名肿毒,骨疽不愈
  • 待宵草

      【出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Dài Xiāo Cǎo   【别名】香待霄草、夜来香、月下香、月见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待宵草的根。夏、秋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发达,木质化。茎直立,高达1米,单一或稀于
  • 独叶一枝花

    “独叶一枝花”在《中药大辞典》 “独叶一枝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独叶一枝花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Dú Yè Yì Zhī Huā   【别名】雨流星草、肾子草(《贵州草药》)。
  • 大扁竹兰

      【拼音名】Dà Biǎn Zhú Lán   【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扇形鸢尾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wattii Bak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扇形鸢尾 多年生草本,高达100cm。根茎横生,粗壮,
  • 倒赤伞

    “倒赤伞”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倒赤伞”在《中药大辞典》 “倒赤伞”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倒赤伞   【拼音名】Dǎo Chì Sǎn   【来源】菊科倒赤伞Ainsliaea latifolia (D. 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