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地牯牛

地牯牛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地牯牛


地牯牛

“地牯牛”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地牯牛”在《中药大辞典》

“地牯牛”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拼音名】Dì Gǔ Niú

  【别名】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来源】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性味】咸,凉。有毒。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1~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地牯牛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Dì Gǔ Niú

  【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药手册》),地拱(《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

  【原形态】蛟蜻蛉,又名:蚁蛉。

  体细长,略似蜻蛉。长约4厘米,黑褐色。头部有大的复眼1对,无单眼;触角1对,呈棍棒状,黑色;口器适于咀嚼。前胸能活动,胸背部有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前翅透明,翅脉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缘纹。胸足3对。腹部细长。幼虫形似蜘蛛,体长约18毫米,体上有黑褐色花纹;头、胸较小,口器咀嚼式,有钳状的颚;无翅,胸足5对,腹部较大。全身有较多的毛。

  成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有趋旋旋旋旋光性。幼虫常居于岩穴下、屋榆下之干燥的砂地上,营盆状的穴,潜伏于穴底,待小昆虫堕入穴中,即行捕食。堕入之昆虫,以蚁为多,故有蚁狮之称。

  【性味】辛咸,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陆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有毒。"

  【功能主治】治砂淋,疟疾,疔疮,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窃,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④《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⑤《四川中药志》:"治瘴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附方】①治疟疾:地枯牛十一个。兑酒吞服,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一次。慢性疟疾,得服一星期。

  ②治小儿疟疾:地枯牛七个。炒香为末,开水吞下。

  ③治疔毒:地枯牛七个。以六个捣绒敷疔顶,另一个不捣放疔头上,用布包好。(①方以下出《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④治瘰疬破烂: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许,捶烂敷疮,用膏药盖之。(《生草药性备要》)

  ⑤治竹木刺及铁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处。(《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牯牛

  【出处】1.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拼音名】Dì Gǔ Niú

  【英文名】antlion

  【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来源】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圭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性味】味辛;咸;性平;有毒

  【归经】膀胱经

  【功能主治】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拔毒 拔毒消肿 疔疮 高热 高血压 高血压病 骨折 截疟 解热 利水 瘰疬 瘰疬结核 泌尿道感染 疟疾 疟母 平肝 去腐 软坚 砂淋 通淋 通窍 外用治中耳炎 无名肿毒 小儿高热 阴疽 痈疮 镇痉 肿毒 中耳炎 中风


地牯牛的功效 地牯牛的用途 地牯牛可以治疗 地牯牛的用法 地牯牛的用量 地牯牛主要治疗 地牯牛能够治疗的疾病 地牯牛的用法 地牯牛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胆木

    “胆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胆木”在《中药大辞典》 “胆木”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胆木   【拼音名】Dǎn Mù   【别名】乌檀、山熊胆、熊胆树   【来源】茜草科乌檀属植物乌檀Nauclea offic
  • 大活

      【拼音名】Dà Huó   【别名】独活、香大活、走马芹、走马芹筒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
  • 滇绿豆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Diān Lǜ Dòu   【英文名】Green Gram of Yunnan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滇绿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yunnanensis (Wang et Tang)C.Y.W
  • 吊白叶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Diào Bái Yè   【别名】粉帕叶(《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粉桐叶(《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为忍冬朴植物水红木的叶或根、花。全年可采。   【原形态】水红木,又名:山女贞、大路通
  • 滇南马钱

      【别名】车里马钱、云南马钱、马钱子   【来源】马钱科滇南马钱Strychnos cheliensis Hu,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化学成份】种子含番木鳖碱。   【性味】苦,含。剧毒。   【功能主治】兴奋健胃,消肿毒,凉血。主治四肢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