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淡豆豉

淡豆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淡豆豉


淡豆豉

“淡豆豉”在《中国药典》

“淡豆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豆豉”在《中药大辞典》

“淡豆豉”在《中药大辞典》

“淡豆豉”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淡豆豉

  【拼音名】Dàn Dòu Ch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鉴别】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 ,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 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 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味】苦、辛,凉。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淡豆豉

  【拼音名】Dàn Dòu Chǐ

  【别名】豆豉、杜豆豉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成熟种子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

  【炮制】取桑叶、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性味】辛、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

  【用法用量】2~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淡豆豉

  【出处】《本草汇言》

  【拼音名】Dàn Dòu Chǐ

  【别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纲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性状】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5~1厘米,宽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性味】苦,寒。

  ①《别录》:"味苦,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苦甘,寒,涩,无毒。"

  ③《珍珠囊》:"苦咸。"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②《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⑥《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①《药性论》:"得酰良。"

  ②《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附方】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各家论述】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电。盖烦者阳盛,躁者闭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阻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淡豆豉

  【拼音名】Dàn Dòu Chǐ

  【英文名】Fermented Soybean

  【别名】黄豆、白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 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加工后的种子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份】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性味】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淡豆豉

  【出处】出自《本草汇言 》。

  1.《肘后方》: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兼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2. 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暑热烦闷,冷水渍饮

  【拼音名】Dàn Dòu Chǐ

  【英文名】Fermented Soybean

  【别名】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无光泽,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珠孔不明显。子叶2片,肥厚。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微,味微甘。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化学成份】本品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烟酸2.4mg/100g;另含钙、铁、磷盐、氨基酸以及酶。又谓,从发酵大豆中分离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液,干后,在100-110℃烘约10min,显紫红色。

  (2)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h,滤过,取滤液1ml,加1%硫酸铜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炮制】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纲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性味】苦;辛;平

  【归经】肺;胃;心;膀胱;小肠;三焦经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宣郁除烦。主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1.《药性论》:得XI良。

  2.《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附方】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华,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 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⑤治断奶乳胀: 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⑦治阴茎上疮痛烂: 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各家论述】1.《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2.《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3.《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4.《本经疏证》:豆鼓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5.《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6.《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9.《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10.《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11.《会约医镜》:安胎孕。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备要》:淡豆豉
  • 《医学入门》:淡豆豉
  • 《中医饮食营养学》:淡豆豉
  • 《得配本草》:淡豆豉
  • 《本草分经》:淡豆豉
  • 《本草择要纲目》:淡豆豉
  • 《本草撮要》:淡豆豉
  • 《药性切用》:淡豆豉
  • 《本草思辨录》:淡豆豉
  • 《顾松园医镜》:淡豆豉
  • 《本草求真》:淡豆豉
  • 《本草从新》:淡豆豉
  • 《医方考》:淡豆豉
  • 《医方考》:淡豆豉

相关中药

  • 东风螺壳

      【拼音名】Dōnɡ Fēnɡ Luó Ké   【来源】药材基源:为蛾螺科动物泥东风螺和方斑东风螺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abylonia lutosa(Lamarck)2.Babylonia oreolata(Lamarck)   采收和储藏:东风螺捕得后,取壳洗净,
  • 短柄五加

      【拼音名】Duǎn Bǐnɡ Wǔ Jiā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短柄五加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brachypus Harms[Eleutherococcus brachypus(Harms)Nakai]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 钭叶榕

      【别名】酸叽叽树、马勒   【来源】桑科钭叶榕Ficus gibbosa Blume,以树皮及寄生入药。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解痉。主治感冒。高热抽搐,腹泻痢疾。外用治风火眼痛  
  • 多齿蹄盖蕨

      【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拼音名】Duō Chǐ Tí Gài Jué   【英文名】Many Toothed Lady Fern   【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多齿蹄盖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thyrium multidentatum
  • 大烟锅草

      【别名】香油罐   【来源】菊科金挖耳属植物大花金挖耳草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ch. Et Savat.,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凉血,散淤,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