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代赭石

代赭石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代赭石


代赭石

“代赭石”在《中药大辞典》

“代赭石”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代赭石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别名】须丸(《本经》),赤土(《说文》),代赭(《伤寒论》),血师(《别录》),紫朱、赭石(《普济方》),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纲目》),红石头(《河北药材》),赤赭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原形态】赤铁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产于许多种矿床和岩石中。含铁岩石风化岩可形成残余的赤铁矿床;变质岩有时含亦铁矿很丰富,成为重要铁矿。

  【性状】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份】主含三氧化二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杂质钛、镁、铝、硅和水分。另报道本品除含大量铁质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

  【炮制】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着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平。"

  ④《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归经】入肝、胃、心胞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③《纲目》:"肝、包络二经血分。"

  ④《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⑤《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附方】①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②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③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④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⑤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⑥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⑦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⑧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⑨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⑩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⑾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⑿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⒀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⒁治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代赭石

  【出处】出自1.《本经》。

  2.《本草图经》:代赭,今河东、京东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者,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采无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下品。本品为出代郡,而色赭赤之矿石。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英文名】Hematite

  【别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

  【来源】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ematite

  采收和储藏: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

  【原形态】赤铁矿,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可以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但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作用为药用的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赤铁矿系沉积作用的产物。

  资源分布: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性状鉴别 为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厚板状或块状,有棱角。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或铁青色。条痕樱红色或棕红色。半金属光泽。一面分布较密的“钉头”,呈乳头状,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体重,质坚硬,断面层叠状或颗粒状。无臭,无味。以色棕红、有“钉头”、断面层叠状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呈钢灰色至铁黑色。透射偏光镜下,极薄的薄片或边缘可见到血红色或橙红色,具微弱多色性,No为浅褐红色,Ne为浅黄红色。折射率:No=2.988,Ne=2.759。一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45.0%。

  【化学成份】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其中铁70%,氧30%,并含有硅、铝、钛、镁、锰、钙、铅、鉮等杂质。

  【药理作用】可用代赭石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并认为无毒。但经测定赭石中含砷盐的量,约为1/10万以上,已大大超过硫酸钡,也超过了药典上许可标准。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时,100%死亡。死前动作迟钝,肌肉无力及间发性痉挛,最后共济失调或瘫痪,呼吸缓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个别到第14天死亡。中毒症状与小鼠相似,死后解剖见肺及肠粘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坏死。麻醉兔注射赭石溶液对血压影响不大,可使肠蠕动亢进,对离体豚鼠小肠也有明显兴奋作用。对离体蛙心,大量时抑制。

  【鉴别】取本品粉末0.1g,置试管中,加盐酸2ml,振摇,静置。取上清液2滴,加硫氰酸铵试液2滴,溶液即显血红色;另取上清液2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1-2滴,即发生蓝色沉淀;再加25%氢氧化钾试液5-6滴,沉淀变成棕色。(检查铁盐)

  【炮制】1.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

  2.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3.《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着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4.《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苦甘;平;寒;无毒

  【归经】肝;胃;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主头痛;眩晕;心悸;癫狂;惊痫;呕吐;噫气;呃逆;噎膈;咳嗽;气喘;吐血;鼻衄;崩漏;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1.孕妇慎服。

  2.《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3.《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附方】旋复代赭汤《伤寒论》;代赭石汤《御药院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各家论述】1.《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2.《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3.《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4.《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者也。

  5.《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6.《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7.《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8.《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9.《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10.《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11.《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12.《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13.《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中药学》:代赭石
  • 《中药学》:代赭石
  • 《本草纲目》:代赭石
  • 《汤液本草》:代赭石
  • 《本草备要》:代赭石
  • 《本草蒙筌》:代赭石
  • 《冯氏锦囊秘录》:代赭石
  • 《医学入门》:代赭石
  • 《本草乘雅半偈》:代赭石
  • 《得配本草》:代赭石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代赭石
  • 《本草分经》:代赭石
  • 《本草分经》:代赭石
  • 《本草择要纲目》:代赭石
  • 《本草撮要》:代赭石
  • 《药性切用》:代赭石
  • 《本草崇原》:代赭石
  • 《本草便读》:代赭石
  • 《本草经解》:代赭石
  • 《本草经解》:代赭石
  • 《药征续编》:代赭石
  • 《顾松园医镜》:代赭石
  • 《本草求真》:代赭石
  • 《本草新编》:代赭石
  • 《本经逢原》:代赭石
  • 《本草从新》:代赭石
  • 《药笼小品》:代赭石
  • 《长沙药解》:代赭石

相关中药

  • 点腺过路黄

      【拼音名】Diǎn Xiàn Guò Lù Huánɡ   【别名】女儿红、露天过路黄、露天金钱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点腺过路黄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hemsleyan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滇南冠唇花

      【拼音名】Diān Nán Guàn Chún Huā   【别名】野藿香、香薷、藿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滇南冠唇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rotoena patchouli(C.B.Clarke)C.Y.Wu et Hsuan   采收和储藏:
  • 丁香蓼

    “丁香蓼”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丁香蓼”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香蓼   【拼音名】Dīnɡ Xiānɡ Liǎo   【别名】水丁香   【来源】为柳叶菜科丁香蓼属植物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 Roxb.,以全
  • 独叶山兰

      【拼音名】Dú Yè Shān Lán   【别名】山茨菇、小白芨、山慈菇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小山兰的假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eorchis foliosa Lind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挖假鳞茎,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小山兰,多年生
  • 对叶百部

      【拼音名】Duì Yè Bǎi Bù   【英文名】Tuber Siemona Root   【别名】大百部、野天门冬根、山百部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的块根。   【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