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丛枝蓼

丛枝蓼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丛枝蓼


丛枝蓼

“丛枝蓼”在《中药大辞典》

“丛枝蓼”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丛枝蓼

  【出处】《全展选编·内科》

  【拼音名】Cónɡ Zhī Liǎo

  【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

  【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原形态】丛枝蓼,又名:簇蓼。

  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无中央茎的区别。单叶,互生,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和中脉上经常有小刺状毛;托鞘有缘毛。穗状花序,通常顶生或腋生,花穗细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间断不连;花被粉红色或白色;苞片漏斗状,绿色,无毛,通常具粉红色的边缘,上有缘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功能主治】治腹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用)。

  【附方】治急性胃肠炎:鲜吹风散(木兰科植物异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浓缩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剂。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内科》)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剂,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儿按体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体温下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再续服2~3天停药。一般7天为一疗程。治疗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儿22例。成人组体温下降主正常所需时间最短30小时,最长4天;小儿组体温平均在36小时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种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成人组为3天,小儿组为2.5天;大便性状的改善较临床症状为晚,在体温下降及其他症状消失后,稀便仍可持续2~3天。全组病例大便培养阳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杆菌18例,宋氏杆菌2例),治疗后复查全部阴性,转阴时间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小儿18例痊愈,4例显著好转。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丛枝蓼

  【出处】出自《全展选编·内科》

  【拼音名】Cónɡ Zhī Liǎo

  【别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红辣蓼、小辣蓼、红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钻之连、辣蓼、水红花蓼、野红辣蓼、家马蓼、小红辣蓼、旱辣寥、水红花、丛生蓼、马辣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采收和储藏:7-9月花期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cm。丛生。单叶互生;叶柄短;托叶鞘有缘毛;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4-9cm,宽1.5-3cm,两端渐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及中脉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穗纤细,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状,无毛,常具粉红色,边缘有缘毛;花被5深裂,粉红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或阴湿地处。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红褐色,节部稍膨大,无毛,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卵形、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5-3cm,先端急狭而成尾状,基部狭楔形,两面及叶缘有伏毛,或仅沿脉疏生伏毛,淡绿色至褐棕色,草质;托叶鞘短筒状,疏生优毛,先端截形,有长睫毛。花序穗状,单生,或2-3个集生,花穗细弱,花簇稀疏间断;花被粉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泄泻;痢疾;疳疾;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9。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毒蛇 毒蛇咬伤 腹痛 腹痛泄泻 活血 活血调经 健脾 健脾消疳 脚癣 解毒消肿 痢疾 清热燥湿 蛇咬 蛇咬伤 湿疹 调经 消疳 消肿 泄泻 月经不调 燥湿


丛枝蓼的功效 丛枝蓼的用途 丛枝蓼可以治疗 丛枝蓼的用法 丛枝蓼的用量 丛枝蓼主要治疗 丛枝蓼能够治疗的疾病 丛枝蓼的用法 丛枝蓼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除虫菊

    “除虫菊”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除虫菊”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除虫菊   【别名】白花除虫菊   【来源】菊科除虫菊属植物除虫菊Pyrethryum cinerariifolium Trev.[Chrysanthemum cinerar
  • 臭梧桐子

    “臭梧桐子”在《中药大辞典》 “臭梧桐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子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Chòu Wú Tónɡ Zǐ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
  • 刺楸树根

    “刺楸树根”在《中药大辞典》 “刺楸树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Cì Qiū Shù Gēn   【别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
  • 刺萆薢

    “刺萆薢”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刺萆薢”在《中药大辞典》 “刺萆薢”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   【拼音名】Cì Bì Xiè   【别名】大菝葜、红萆薢   【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刺
  • 莼菜

      【拼音名】Chún Cài   【别名】莼   【来源】莼菜科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 [B. purpurea Casp.],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江苏、浙江。   【性味】甘,寒。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