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在《中药大辞典》

“刺楸树皮”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Cì Qiū Shù Pí

  【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

  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小枝具粗刺。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近圆形,直径7~25厘米,掌状5~7裂,裂片三角状圆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长尖,边缘只锯齿,上面绿色;叶柄长6~30厘米。伞形花序合成顶生的圆锥花丛,直径15~25厘米;伞梗长4~14厘米;花梗长5~12毫米;萼光滑,具五齿;花瓣5,三角状圆卵形,呈镊合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2室,花柱愈合呈圆筒状,先端2裂宿存。果实近于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蓝黑色种子2颗,扁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布几遍全国。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顶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圆形;钉刺脱落,露出黄色内皮。内表而黄色或紫红色,光滑,有纵纹。质坚硬,折断面裂片状。气弱,味苦。以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化学成份】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

  本品尚含黄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皂甙、树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②《江苏药材志》:"味苦,性小寒。"

  ③《陕西中草药》:"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①《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②《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

  ③《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备注】树枝在江苏、浙江作鸟不宿使用,参见"鸟不宿"条。

  本品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参见"海桐皮"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楸树皮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Cì Qiū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别名】丁桐皮、钉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Acer septemlobum Thunb.; K.pictum Nakai]

  采收和储藏:栽后15-20年,胸围达20cm以上,才能采伐。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400m的山坡稀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西藏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在阳光充足、土质肥沃地段生长良好,不耐干旱也不耐低湿水涝。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根插繁殖。种子繁殖:春季将种子用30℃温水浸4h,捞出与湿沙层种催芽,10d左右,有30%的种子破胸裂口,即可播种,培育2年,高1m左右时移栽。根插繁殖:11月从毒株周围挖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长的小段,层积贮藏在阴凉处,第2年月2月扦插,当苗高66-100cm时,于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各约3m开穴,每穴栽苗1株。

  田间管理 种子繁殖的,当苗出齐后,要浅薅,追肥1次,以后在6、8、11朋各再中耕除草1次,11有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第2年3、5月各中除1次,并在3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根插的,在4、6月各耕除草追肥1次。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孤状弯曲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纵裂隙及横向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不明显;皮上有钉刺,长1。3cm,基部直径1-1.7cm,纵向延长呈椭圆形,先端扁平尖锐,长约3mm,钉刺脱落可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棕黄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显细纵纹。千周坚韧,不易折断面外部灰棕色,内部灰黄色,强纤维性,呈明显片层状。气微香,味苦。

  以质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组织由数至十数列细胞组成,细胞类长方形,壁略增厚,木化:钉刺部位基部为径向延长的木化细胞,边缘及尖部为纤维。皮层较窄,有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6-81μm,簇晶直径11-168μm。韧皮部纤维组成4-8条切向延长的长方形束,每束由数个及至数十个纤维组成;筛管颓废;韧皮薄壁细胞亦含众多的草酸钼结晶,射线宽1-3细胞。较老的树皮外侧为落皮层,皮层由数层至十数层木栓细胞环带组成;皮层与较薄树皮类同;韧皮部较宽,纤维束环带可达十数列。

  粉末特征:灰棕色。①草酸钙簇晶极多,直径12-120μm,以50μm以上的为多见,有的棱角宽大或带方形,也有簇晶与方晶合生。②草酸钙方晶大小不一,直径16-85μm。③韧皮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甚长,平直或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16-40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胞腔狭细。④钉刺中纤维大多成束,淡黄色或黄棕色,呈长梭形,末端斜尖或钝圆,直径18-30μm,壁厚,木化,斜纹孔稀少,孔沟一般不明显。⑤石细胞呈类长圆形、类长方形或纹锤形,直径34-52μm。⑥分泌道多破碎,分泌细胞含有细小油滴。⑦木栓细胞无色或淡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薄或稍厚,纹孔有的可见。⑧筛管分子端壁极倾斜,复筛板易察见,筛域十数个,呈梯状排列。⑨淀粉粒稀少,类圆形,直径2-3μm。此外,落皮层组织碎片甚多,黄棕色或纵横棕色或红棕色,纹孔及孔沟明显。

  【化学成份】含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A[1],生物碱(alkaloids),皂甙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 oils)[2]。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于水浴中加热10min,放冷,取上清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检查皂甙)(2)取本品粉末1g,加70%已醇10ml热浸,浸出液滤过,水浴上蒸干,加浓硫酸-已酸酐试液2滴,颜色由黄变至红、紫色,后为蓝色。(检查萜类皂甙)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2.《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3.《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痹痛 疮癣 除湿 跌打损伤 恶疮 风寒湿痹 风湿痹痛 风湿麻木 关节炎 活血 活血止痛 疥癣 咳逆 咳逆上气 口疮 麻木 排脓 排脓生肌 祛风除湿 杀虫 杀虫止痒 生肌 湿痹 疼痛 消炎 消炎止痛 消肿 行血 腰膝疼痛 痈疽 痈肿 治跌打 止痒

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的功效 刺楸树皮的用途 刺楸树皮可以治疗 刺楸树皮的用法 刺楸树皮的用量 刺楸树皮主要治疗 刺楸树皮能够治疗的疾病 刺楸树皮的用法 刺楸树皮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苍山黄堇

      【拼音名】Shēnɡ Shān Huánɡ Jǐn   【别名】马尾黄连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苍山黄堇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苍山
  • 刺山茶果

      【拼音名】Cì Shān Chá Guǒ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   采收和储藏:8-9月,果熟时采集,洗
  • 川牛膝

    “川牛膝”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川牛膝”在《中药大辞典》 “川牛膝”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川牛膝   【拼音名】Chuān Niú Xī   【英文名】RADIX CYATHULAE   【别名】甜川牛膝、甜牛
  • 川山橙果

      【拼音名】Chuān Shān Chénɡ Guǒ   【别名】石柑子、牛奶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川山橙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odinus hemsleyanus Diels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
  • 长前胡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Chánɡ Qián Hú   【英文名】root of West szechwan Hogfennel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长前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turgeniifo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