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败毒草

败毒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败毒草


败毒草

“败毒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败毒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败毒草

  【别名】耳叶金毛裸蕨

  【来源】蕨类裸子蕨科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 auriculata (Fr.) Ching,以根、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四川、云南。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止痒。主治风毒疮痒

  【用法用量】根3~5钱,水煎服,并用全草适量煎水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败毒草

  【拼音名】Bài Dú Cǎo

  【别名】耳形金毛裸蕨、石龙草、阴兜药、白带药、白马风

  【来源】药材基源:为裸子蕨科植物耳叶金毛裸蕨的根茎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mnopteris bipinnata Christ var.auriculata(Franch.)Ching[Gymnogramme vestita Hook.var.auriculat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8-22cm。根茎横生,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锈红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和白色柔毛。叶近簇生;叶柄铁丝状,坚硬,长5-10cm,栗色,从基部向上密生浅棕色长柔毛;叶片厚纸质,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先端羽片最大,长达3cm,一回羽状;羽片3-11对,互生,卵形或长卵形,基部心脏形,不对称,有时具小耳状突起,先端钝,基部具短柄,全缘,表面深绿色,疏被柔毛,背面密被锈色柔毛。孢子囊群线形,沿侧脉两侧着生,隐藏于柔毛之中;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2000m的山坡干旱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密生锈黄色狭披针形长鳞片。叶柄栗褐色,向上直至羽柄均有柔毛。叶片厚纸质,长5-15cm,宽1.5-4cm,单数一回羽状,羽片基部深心形,有时有1-2片小耳片,两面均有棕色长毛,侧脉多回分叉,小脉分离,或在近叶边偶联结成狭长网眼。孢子囊群沿侧脉着生,被柔毛覆盖。气微,味苦。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燥湿止痒。主风毒疮痒;湿疹;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茎9-15g。外用:全草适量,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败毒 带下 毒疮 解毒 解毒止痒 湿疹 燥湿 燥湿止痒 止痒


败毒草的功效 败毒草的用途 败毒草可以治疗 败毒草的用法 败毒草的用量 败毒草主要治疗 败毒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败毒草的用法 败毒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毛夏枯草

    “白毛夏枯草”在《中药大辞典》 “白毛夏枯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毛夏枯草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Bái Máo Xià Kū Cǎo   【别名】金疮小草(《本草拾遗》),雪里青、土
  • 百足藤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Bǎi Zú Ténɡ   【英文名】Creeping Pothos   【别名】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飞天蜈蚣、百足草、铁斑鸠、巴岩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鸡尾、细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   【来源】药材
  • 白头翁花

    “白头翁花”在《中药大辞典》 “白头翁花”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花   【出处】《纲目》   【拼音名】Bái Tóu Wēnɡ Huā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的花蕾。   【功能主
  • 百眼藤

    “百眼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百眼藤”在《中药大辞典》 “百眼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眼藤   【拼音名】Bǎi Yǎn Ténɡ   【别名】爬山虎、咸鱼头、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叶羊角藤   【来
  • 变蛋

      【出处】《医林纂要》   【拼音名】Pí Dàn   【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   【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   【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   【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