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中药大全 > 白花鬼针草

白花鬼针草_中药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花鬼针草


白花鬼针草

  【拼音名】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

  【别名】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pilosa L.var .radiata Sch.-Bip. [B. pilosa L.var .albiflora Maxim.; B.pilosa L.var .minor (Bl.) Scherf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白花鬼针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的柔毛。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cm无翅的柄,三出;小叶常为3格,很少为具5(-7)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cm,宽1.5-2.5cm,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稀,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磊,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具长1-2cm的柄,边缘锯齿,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大辩论花序有长1-6(果时长3-10)cm的花序梗;总苞苞片7-8枚,条状匙形,外层托片披针形,内层条状披针形;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白色,长5-8mm,宽3.5-5mm,先端钝或有缺刻;盘花筒状,长约4.5mm,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长7-13mm,先端芒刺3-4枚,长1.5-2.5mm,具倒刺毛。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村旁、路边及临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化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药材呈条状。茎钝四棱形。下部叶3裂或不分裂;中部叶具柄,三出,小叶3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不对称,边缘具锯齿。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长5-8mm,宽3-5mm,黄白色,先端钝或有缺刻。气微,味微苦。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痹痛 疮疖 发热 风湿 风湿痹痛 感冒 感冒发热 黄疸 解毒 利湿 利湿退黄 清热 清热解毒 湿痹 湿热黄疸 退黄 痈肿 痈肿疮疖


白花鬼针草的功效 白花鬼针草的用途 白花鬼针草可以治疗 白花鬼针草的用法 白花鬼针草的用量 白花鬼针草主要治疗 白花鬼针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花鬼针草的用法 白花鬼针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钩藤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   【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甘,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
  • 斑蝥

    “斑蝥”在《中国药典》 “斑蝥”在《中药大辞典》 “斑蝥”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斑蝥   【拼音名】Bān Móu   【别名】花斑蝥、花壳虫   【来源】本品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 白刺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   【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   【性味】甘、酸,温。   【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乳
  • 擘蓝

      【出处】本品载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蓝。《农政全书》"芥蓝"条载:"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青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所述特征与球茎甘蓝一致。《纲目拾遗》"茄连"条引《延绥镇志》载:"叶如兰草而肥厚,种之畦塍,根圆大类葵,露出土外,开黄花,京师谓之撇兰。"所述亦似本品。《植
  • 变蛋

      【出处】《医林纂要》   【拼音名】Pí Dàn   【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   【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   【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   【功能主治】